三地民歌人会聚北京“充电”,唤醒沉睡在乐谱里的民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何蕊

2024-08-04 17:49 语音播报

城事

劳者歌其事,民歌承载着一方地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忆。北京的运河号子、叫卖歌,天津的夯号、秧歌、花鼓调,河北的劳动号子、山歌……京津冀三地的民歌资源十分丰富,或慷慨高腔,或悠扬婉转,描绘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面貌。

学员们到河北开展“冀东民歌”专题采风

日前,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在京开班。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艺术院校教师、专业院团演员、中小学音乐教师、高校在读学生等30名学员利用暑期“充电”,在权威歌唱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民族民间音乐专家等老师的带领下,推进京津冀民歌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一首首曾沉睡在乐谱里的歌曲被学员们唤醒,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多位教授亲授专家课

“赵州桥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实训课堂上,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汪娟和学员一问一答的歌唱演绎,让这首经典的河北民歌《小放牛》充满了俏皮的韵味。这首民歌描绘了村姑向牧童问路,顽皮的牧童故意“刁难”的对答情景。

为了让学员们进一步感受河北民歌的魅力,汪娟一字一句地为学员们分析唱段,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在演唱的时候,要像说话一样有语气,有强弱轻重。”

类似的一对一实训专家课,每个学员至少要体验一次。课堂上,多位专家老师依次登台,从情感、腔体、呼吸、表演等多个维度对学员进行细致指导。例如,中国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带领学员逐字逐句研究歌词句法和重音,通过感受“客观听觉”寻找音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研室主任戴滨邀请学员上台,通过走“圆场”的步伐练习,教学员如何在舞台上灵活移动,感受民歌表演中步伐的韵律与美感。

“好热的天儿,挂竹帘儿,歪脖儿树底下,有个人玩儿。”台下,学员宋胤泽随口哼起一首北京民歌《好热天儿》,字正腔圆,京韵浓郁。这是他在课堂上参与实训的民歌曲目。如今,他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正是大运河文化视域下北京民歌的唱韵研究,“参加这次培训,对我的演唱学习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次培训中,共有22首京津冀民歌入选教材,包括《探清水河》《好热天儿》等7首北京民歌,《画扇面》等6首天津民歌,《捡棉花》等9首河北民歌。

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琳与30位学员合影

“京津冀地区有上千首民歌,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不能让民歌躺在纸面上,停留在乐谱间。推动京津冀民歌走向舞台,让更多人关注喜爱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琳说。

运河岸边实地探寻

“摇啦啦,嘿!晃起来,嘿!哟喔,嗨……”富有韵律的号子声从通州北运河畔传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摆出起锚、立桅、摇橹的姿势,一开口便气势恢宏。

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运河繁忙景象,在学员们眼前徐徐展开。

项目课程中,除了理论研习、名家讲座、实训辅导、实践演出等教学环节,学员们还有机会前往民歌发源地实地采风,探寻最原汁原味的京津冀民歌。

学员们来到通州学习北京运河号子

采风第一站,学员们来到通州北运河畔。与漕运船工的劳作相伴相随的北京市传统民间音乐——运河号子,就在这里诞生。通州运河号子包括起锚号、揽头冲船号、立桅号、跑篷号、摇橹号、闯滩号、进出仓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具有鲜明的漕运文化特色。30多年前,大运河文化爱好者常富尧几乎走遍了北运河两岸的大小村庄,用录音机记录下一个个老船工饱经沧桑的声音。最终,10种类型、22首运河号子才从口口相传,真正落在了曲谱上。

采风的过程中,不少学员是第一次听运河号子。“喂捯、喂捯……”光听不过瘾,学员们还学着赵义强的腔调和动作,饶有兴趣地跟唱起来。“喊起锚号的时候,第一个‘喂捯’要用力喊,因为大家要一起用力拉船锚。第二个‘喂捯’比较轻,用力之后船工们要缓一缓。”赵义强也毫无保留地教学,朴实的语言中,透着对运河号子浓浓的热爱。

学员刘晓晨是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初中音乐老师,这次运河号子的采风之行,为她下学期的课程教学带来了启发——“我想带孩子们学号子,不光要会唱,还要学动作。”她说,初中音乐课标中,民歌教学内容占比约50%,但现在的初中生对民歌学习兴致不高,需要更具创新性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我还想把运河船工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还有如此生动、优秀的民间音乐。”

赵义强的梦想是把古老的运河号子介绍给更多年轻人。“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很多中小学都已开设了运河号子的非遗传承课,海淀、西城、昌平等区的学校也经常邀请我们去讲运河号子的故事。”他深情地说,“以前的运河号子是劳动、是生存,现在再喊起这号子,更多的是记忆、是文化,希望这些运河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不仅是北京运河号子,河北冀东民歌、天津的德云鼓曲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也在一次次实地采风中焕发活力。

既是学员又当老师

为了不错过每堂专家课,中央民族乐团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员李婷特意向单位请假,脱产学习。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她希望通过这次“回炉重造”,为自己耳熟能详的民歌找回记忆。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唱过很多民歌,但有些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识谱演唱,但并不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李婷举例,一首源自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民歌《放风筝》就是自己的常唱曲目——“三乃哎月咿里来咿哎,是清哎明哎哪咿呀呼嗨,姐姐那个妹妹去踏青哪啊哈……”她熟练地哼唱出几句歌词,好奇地说,“这首歌旋律优美,就是‘咿咿呀呀’的语气词为什么这么多?”

原来,传说南方一女子随夫君北上居住,因日夜思念家乡,便吟唱家乡小调,以慰藉乡愁。河北南皮县乡亲觉得曲调好听,便将歌曲传唱开来。这就是民歌《放风筝》的由来。

“每句结尾的下滑音,还有‘咿呀呼嗨’等俏皮活泼的衬词和衬句,都是我们南皮人独有的方言习惯。”为李婷答疑解惑的是项目学员、河北沧州市第十四中学音乐教师袁冰,他是地地道道的南皮县人。他说,家乡的民间歌舞十分盛行,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聚集在一起欢歌起舞。耳濡目染之下,他就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间,学员们把袁冰团团围住,饶有兴趣地听他讲河北南皮民歌背后的故事。“好耶一朵美耶丽的茉莉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南皮的民歌《茉莉花》。学员们恍然大悟,原汁原味的南皮民歌《茉莉花》,歌词中同样穿插了衬词“耶”。“咿咿呀呀”的语气词,也构成了南皮民歌独有的特色。

“京津冀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能让沉睡在乐谱里的京津冀民歌再度被人们唱响,为京津冀民歌以及三地的音乐工作者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推进传统音乐艺术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京津冀民歌表演人才,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李琳欣慰地说,今年正值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是一个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契机。该校积极整合优质师资,精心设计课程安排,希望众多来自三地音乐教学岗位的学员能把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让孩子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李琳介绍,本次项目培训将持续至8月8日,为期一个月。学员将系统深入学习京津冀民歌有关理论,提高民歌演唱技能,最终呈现一场京津冀地区民歌主题的汇报音乐会作为结业之作,“期待本次音乐会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员们用旋律和歌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对民歌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担当。”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