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22:27
不拘泥于传统演出形式和打破剧场演出空间限制的演艺新空间,正在成为演出市场的新顶流,经过多年沉淀,演艺新空间在京城的演出市场中频繁落地。8月1日,由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联合主办的“演艺新空间里的北京味·国际范”主题沙龙在正乙祠戏楼举办。
会上,北京商报联合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共同成立“深蓝智库演艺研究院”,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演艺市场,结合媒体传播优势,顺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演艺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此同时,来自演出行业一线的从业者、管理者、高校学者、跨行业企业高管齐聚一堂,聚焦演艺产业的内容创新、生态构建、品牌价值提升及国际传播力拓展,就北京演艺新空间建设与演出市场的发展新趋势展开深入探讨。
吉祥大戏院总经理段思明:在文商旅融合中找增量
演艺新空间只是演艺行业里面的分支其中一个趋势,分支也不代表最好的,艺术始终是百花齐放的。伴随越来越多接地气、见实效的政策出台,演出市场的未来发力点,核心还是“新”。
结合实际工作,段思明谈道:“吉祥大戏院自2021年重装开业以来,已稳健运营三年,上半年整体票房数据与去年基本持平。”
三年的运营过程,吉祥大戏院已经打造出“国粹吉祥”“舞韵吉祥”等品牌。截至2023年底,吉祥大戏院已举办超400场演出活动,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
段思明同时指出:“传统戏曲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基础及消费习惯,而面向年轻群体的艺术形式反而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文化消费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只要有好内容和创新点,跟观众的消费贴合,就是大有可为的。”
为了贴合消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吉祥大戏院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摸索。完成了将传统戏院,向以戏曲为主的综合性文化空间的迭代升级。截至目前,除了戏曲演出外,吉祥大戏院拓展出涵盖电影放映、文化活动举办及文创产品销售等新业态。
在段思明看来,演出市场在经历分化与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与变革,“头部演唱会资源依然炙手可热,显示出顶级演艺项目的强大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然而,非头部演出若缺乏有效宣传与运营,还面临票源过剩的问题。这种分化现象不仅限于演唱会,还延伸至传统话剧、舞台剧等领域”。
在此背景下,演艺新空间及沉浸式、环境式演出模式异军突起,不仅带动了周边消费,还展现了良好的可复制性和市场潜力,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演艺行业无论是内容创作、人才储备还是资本实力,核心优势依然显著。在段思明看来,演出行业既需要鼓励新空间的探索与创新,也必须不忘传统剧场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空间形式还是内容创作,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市场的有效驱动以及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北京演艺行业将迎来更加繁荣与辉煌的未来。
开心麻花剧场院线副总经理马悦舒:跨界联动和创新营销需同步
从去年演艺市场的消费火爆,到今年热潮逐步退去后的趋于冷静,消费者在面对刚需的演艺消费时,态度变得更加谨慎。
演艺消费市场正面临着“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尤其是在大型演唱会等头部娱乐项目黄金档期同场竞技的背景下,就很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后续文化娱乐消费上的预算做出调整,缩减其他观演需求上的支出。
“开心麻花如今在北京拥有4个自营剧场及多个合作剧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后,也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回归理性。”马悦舒直言,面对市场变化,开心麻花今年在内部尝试了一系列新策略,加强各剧场之间的联动与资源共享,以提高剧目的费效比,推出更多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剧目,以满足年轻观众对于自我表达和社交体验的需求。
在小空间演艺领域,通过达人推荐、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以及口碑传播的方式,以内容为核心吸引观众,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灵活调整演出策略,部分合并场次,如将原本从周三至周日的演出调整为周日单场,根据上座率情况灵活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作用在政策、人才、内容、场地及运营等多个方面。对于开心麻花而言,在演艺行业这片竞争激烈且空间有限的领域内,创新不仅是寻找新路径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旧有元素中寻找新的组合方式的必然结果。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也需要从业者探索跨界联动和创新营销,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演艺体验,并积极探索新空间内的运营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教授、艺术管理专家张朝霞:品牌矩阵是生态重塑的关键
在演艺新空间中,观众的角色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演出的参与者。在某些情境下,观众的互动与选择能够直接影响剧情的走向,除了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捕捉到年轻群体对于艺术市场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的渴望,也促进了艺术与生活、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更加紧密、动态的联系。
张朝霞指出,北京拥有丰富的演艺资源和优秀的演艺人才,从市场的整体性和调性来看,北京演出市场需要在驻演项目的打造上进一步发力,这类项目不仅能够持续为市民及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还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此外,驻演项目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如旅游、餐饮、住宿等,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
同时,品牌矩阵的构建也能有效鼓励演出市场内部的创新。在张朝霞看来,北京在打造自身特色方面,需找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其优势,明确商业品牌定位。
在探索城市驻演项目的塑造路径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个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与文化底蕴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采取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的精细化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也是一个要对地方资源精准匹配与个性化展现的过程。目前,难以实现如百老汇、西区那样的成片集聚式发展,但在此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相应的运营模式,如品牌联名等方式,来打“点阵型游击战”。政策、内容、人才三者协同,打造品牌矩阵,是重塑北京演出市场生态的关键所在。
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好内容始终是重要驱动力
演艺新空间讲究的就是一个“新”字。但是创新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手法的不断突破,演艺新空间展现的,是一种超越了传统剧场的单一维度,更加立体且多方位的观演体验。
张鹏谈到,演出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求变,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在剧目方面,正乙祠戏楼以精品昆曲小剧目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吸纳京剧小剧场剧目和地方戏剧目,在传统戏楼引入器乐、现代舞等演出,并开展如传统文化讲座等体验活动,更好地利用会馆的空间资源,并探索以更灵活、更自然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演艺新空间的内涵。
与此同时,通过与周边文化地标的紧密合作,努力将正乙祠戏楼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打卡地。
演艺新空间及沉浸式、环境式演出模式的兴起,为观众带来了新颖且丰富的艺术体验,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有望成为未来演出市场的重要增长点。观众对演艺新空间的正面反馈,也进一步鼓励了从业者们以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传统戏曲的当代呈现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
引入更多种类的演出形式,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能够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而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种文化的碰撞也是他们所乐见的,也鼓励了从业者们通过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戏楼与戏曲的当代呈现路径,推动正乙祠戏楼成为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平台。
然而,回归到演出的本源,张鹏谈到,在演出市场中,内容始终是推动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戏楼作为中国传统审美底蕴的代表,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多维度的综合体验,包括视觉、听觉、感受等多个方面。这种体验是剧场所无法替代的。而演艺新空间的概念下,以戏楼这一沉浸式观演的天然优质载体,通过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和演出形式,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进一步打破传统戏曲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予:形成演艺集聚效应尤为重要
从企业视角,曹予谈到,随着媒体终端设备的不断演变和内容的多样化发展,首开文投将目光投向了新视听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品牌矩阵的打造到元宇宙领域的探索等方面,首开文投不断迭代升级自身技术,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被视为驱动高附加值、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曹予指出,文化IP在打造过程中,需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当代风貌,以此为基础,融合创新元素,打造出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标识,也需要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不断探索场景化应用的新边界。将中轴线等文化瑰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如AR、VR(虚拟现实)及AIGC等前沿科技紧密结合,也是在通过技术融合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数字化跃迁。
此外,曹予还提到了演艺空间分类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分类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根据演艺空间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细致分类,也能避免交叉管理和界限不清的问题。
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演艺集聚区,也能高效汇聚起多元化的演艺资源,通过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实现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同时,演艺集聚区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如文化旅游、数字娱乐等,通过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拓宽演艺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边界,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