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14:32
如何进一步优化无障碍出行环境?日前发布的《北京低碳交通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显示,本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可达性仍待提高,部分地铁站存在缺乏行李坡道、电梯无提示音、无障碍卫生间难以进入等问题,大量地面公交站缺乏无障碍标识。
“无障碍设施改造面临多方利益协调。如何从空间公平的角度应对残障群体及老人等弱势出行群体的权益,需要多方参与,共同促成无障碍环境的改善。”该项目负责人陈琪玲说。
部分地铁站缺乏行李坡道
由于肢体残障群体在残障群体中占比最高,加上老龄人口规模上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不断提升。
报告显示,根据对肢残群体的问卷调研,18%的受访者需要日常通勤,其中,15公里以上的中长距离出行占比35%。电动轮椅、电动车头轮椅、普通轮椅是他们主要的出行辅具,三者占比超七成。
“地铁和电动车头轮椅增加了平均出行距离,但是经过我们的调研,只有六成公共交通站点的无障碍设施合规率能达到60%以上。”陈琪玲介绍,团队对残障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且老年人相对聚集的22个地铁站及周边公交站进行了调研,发现仍存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达标与管理维护不当的问题。
轨道交通站无障碍设施调研合规性结果
例如,雍和宫地铁站部分出入口无行李坡道,B口站前广场连接处有高差;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度、面积不足,无低位拉杆;地面公交站也缺乏无障碍标识。
调研结果显示,地铁站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合规问题较多集中在缺乏行李坡道、电梯缺乏提示音、无障碍卫生间难以进入等,多个站点未建设低位售票窗口。地面公交站问题集中在未建设无障碍标识、树池未做平整化处理、未建设缘石坡道等。缘石坡道,即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的坡道,俗称“马路牙子”。
轮椅日常出行障碍不少
“除了发放调研表单,我们也深度调研了10位志愿者,通过他们的生活日志来观察肢残群体的出行情况。”陈琪玲介绍,根据志愿者反馈,小区出入口的非机动车阻车设施,道路连接处的台阶、过窄的无障碍坡道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常出行的阻碍。
一位志愿者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在一座5A级办公楼工作。“正门我是完全没办法进去的,因为全部都有防止外卖车、快递车进入的石墩,想过的话宽度不够。”她无奈表示,每天都得在马路上逆行一段,从大厦后门穿过,再跟汽车一起挤进地库,才能上楼。另一位志愿者也表示,有公园园区为了防止电动车进入设置了回形铁栅栏,行人转身即可通过,轮椅则难以进入。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肢残群体,也为需要使用轮椅的老人以及推行婴儿车的家长带来不便。“这样粗放的管理设施和措施影响了弱势出行群体的合法出行权益。”陈琪玲提到,不同规范标准中对阻车桩间距的设置标准并不统一,这就导致大量管理者并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落地,最终阻碍了轮椅的正常通行。
城市空间设计待继续探索
记者注意到,从调研情况看,志愿者出行更倾向于使用非机动车道而非人行道,这一占比在六成以上。
原因有很多,例如人行道的缘石坡道经常存在高差,造成通行不便;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路中的树池等也不时制造障碍;人行道普遍铺设透水砖,轮椅行驶时较为颠簸,舒适度不佳。
“虽然轮椅使用者大多数情况下会优先使用非机动车道,但实际上,轮椅辅具不属于可上道行驶的交通工具,这样的出行方式是缺乏路权保障的。”陈琪玲介绍,在目前的交通法规政策、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等内容中,轮椅出行的残障群体通常没有被考虑到骑行需求。“事实上,轮椅就是肢残群体身体的延展,借助轮椅,他们也是骑行者。”
此外,据了解,尽管北京的地铁和公交均允许电动轮椅和电动车头轮椅搭乘,但因电动车头轮椅的电池安全性存在争议,导致其仍被部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空间拒绝进入。“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如何更好地满足交通方式与出行需求变化,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陈琪玲说。
据悉,该报告由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统筹撰写,研究课题完整报告后续将公开发布于能源基金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