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开启浪漫夜场,立秋与七夕之际共赏传统文化之美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白继开

2024-08-09 08:15 语音播报

文娱

夜色如水,在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恢弘大气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灯光璀璨,前来夜游展馆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其中还有不少人身着飘逸的汉服。87日至10日晚,该馆推出立秋·七夕主题系列夜场活动,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度风雅的博物馆奇妙夜

观众身着汉服前来夜游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立秋七夕相连,金风玉露重逢。本周,8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810日又将迎来传统节日七夕节。早在2006年,七夕节就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走进馆内中央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非遗市集。馆方精选了京绣、北京玉雕、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布糊画、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苏绣等近3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构成的市集摊位,打造一个集展示、体验、交流、分享非遗的平台,让来馆参观的观众把非遗好物带回家。

非遗市集引来市民选购。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在市集上,许多构思精巧、技艺精湛的艺术佳品都凸显了七夕的浪漫元素。在北京风筝制作技艺展示区,一对比翼燕造型的风筝格外吸引眼球,其轮廓看似是一只燕子,仔细看才发现是两只燕子落在一根连理枝上。这件作品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杨利平之手。而他的女儿、“90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钺,则带来了以“喜上眉梢”的喜鹊与“比翼双飞”的大雁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在非遗市集附近,开始试运营的汉服文化体验中心引来不少观众进行咨询体验。穿着汉服逛博物馆,尤其是能在传统戏台拍照,似乎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交流,拥有不一样的体验。一位身着汉服的观众说道。位于四层的直清阁竹主题休闲服务空间对外开放试运营,四层的外露台也面向观众开放,人们可以走出展厅,在夏秋之际沉浸于奥园夜景,仰望璀璨星河,共话七夕传说。

此次活动举办期间,馆内一层和四层的5个展览、相关非遗手工艺体验、文创商店、咖啡文化空间、主题邮局等区域也全部对外开放。馆方在花开敦煌展厅开设了公益讲解活动,并在逐梦蓝彩展厅开设点蓝体验区,在天上云霞人间织展厅展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展览现场,在长5.6米、高4米、宽1.4米的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上,“拽花工”和“织手”两位工匠共同操作,将手中的丝线织成精密的云锦图案,令围观的观众啧啧称奇。

非遗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古法制玉体验。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此外,在四层的非遗手工艺体验中心,观众还可以体验古法制玉、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壁画临摹)、纸笺加工技艺(流沙笺团扇制作)等非遗项目。据悉,在810日七夕节当晚,该馆还将围绕七夕乞巧的风俗,精选剪纸和苏绣两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出一倾心、出爱意的特色非遗七夕手工艺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魅力。

今天是七夕节

编辑:王广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