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创业为保研?心态莫走偏
半月谈

2024-08-09 17:34 语音播报

时事

高校在校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各地各高校完善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当前,大学生创业数量可观,创投活跃度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激发社会整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高校调研发现,大学生创业整体态势向好,但在评价激励标准固化、创业资源有限等因素制约下,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心态开始走偏。

在舞台上花哨,在市场上消失

返乡当起“新农人”、自创户外服饰品牌、研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随着高校创业支持政策增多、创业教育普及,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各类主体举办的创业比赛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一项成功的青年创业项目可带动8人就业。不少大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投身创业,他们运用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捕捉社会痛点和需求,为不少行业发展进步增添动力活力。不过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各类创业比赛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一批以递交创业项目计划书、制作展示PPT见长的“职业参赛选手”。

人社部就业创业服务专家周旸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类参赛学生“在舞台上花哨、在市场上消失”,光靠项目申请书反复参赛拿奖金,但获奖之后项目又长期未见任何进展。“有些企业专门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套取比赛奖金牟利,形成一套‘操作流畅’的灰色产业链。”

在一些权威性高的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乏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在读研究生背靠课题,依托学校学术资源进行创业。这种创业项目是有价值的,但由于在技术和科研方面有一定难度深度,在市场营销、产品宣介上有所欠缺,导致商业化落地难,最终以发表几篇论文作为项目成果收场。业内将这类创业模式总结为“论文式创业”。

不创业成了变相失分

大学生们都在创什么业?以部分广东高校为例,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相关高校毕业生在读期间有过创业经历的比例达21.8%,某高校每年申请创业的学生约有200到300人,能孵化出50个左右的在校学生创业项目。

深究其创业领域可发现,创业项目集中在批发零售、农林牧渔、住宿和餐饮行业等领域。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创业资金等方面,依托个人或家庭积蓄创业的受访青年占到75%,仅有10.6%借助创投公司等金融渠道拿到资金。受访专家认为,受制于此,许多大学生仍倾向于选择技术和资金门槛不高的行业进行创业。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高校许诺“加分”“保研”等创业激励措施,成为一些学生看中的砝码。如山东一所高校规定,“在校大学生创业可获得12个实践学分,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半月谈记者在与北京部分高校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交谈时,话题围着“保研”“学分”转,而“盈利模式”“市场需求”等创业关键环节却鲜有提及。一位投资人表示:“不少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激情澎湃,但连基本的盈利模式都说不清楚。”

翻开项目列表可发现,不少创业项目聚焦在“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网红直播”等市场成熟度较高的领域。高校创业指导老师分析认为,一些大学生存在创业焦虑,在学校“创业就加分”的鼓励下,不创业就成了变相失分,导致部分大学生“被动创业”“跟风创业”。

识别“伪创业”,鼓励“真创业”

“换个马甲就参赛”的“表演式创业”,“报个项目加学分”的“跟风式创业”,“项目成果难推广”的“论文式创业”,表面是部分大学生创业初衷、创业心态走歪走偏,实质上反映出部分高校创业评价考核制度固化,相关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受访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优化创业大赛制度设计,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创业者。上海市人社局就业处副处长方志杰认为,各类创业大赛需要对创业结果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帮助参赛者在市场机制中脱颖而出。建议建立大赛黑名单制度,一经发现所谓“参赛专业户”,给予禁赛等处罚,挤压大赛辅导、大赛代笔等灰色产业的生存空间。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黄志坚表示,可组织校外投资机构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评判,按固定周期对项目进行考核,实现创业“真题真做”。高校也可视情况与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为创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

——加强理性创业引导,进一步优化青年创业培训制度。甘肃联大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谢东峰等受访专家建议,高校需明确创业项目的评价指标,重视创业项目的市场表现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创业的本质,而不是舍本逐末,将创业作为实现保研等其他目标的手段。同时完善创业见习制度、创业实训制度,增加大学生的创业风险认知,引导其理性决策。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高创业项目落地率。上海创业指导专家傅俊等建议,企业向社会发布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采用“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大学生、初创企业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通过实时更新的创业地图,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识别机会点,切实为初创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