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20:09
8月10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系列讲座第三场在首都博物馆举办。首博研究馆员高小龙以“太行之首,神京右臂”为题,解读门头沟区长城的历史文化魅力。
“门头沟‘东望都邑,西走塞北’,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交融之地。自北齐至明代,这里共修建长城约12公里。”高小龙介绍,在门头沟,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形成了拱卫北京平原的天然屏障。据文献记载,自战国时期开始,门头沟就建有军事防御工事“边墙”,此后千百年间不断增强。到了明代,古人更是将长城修建在了海拔达2000米高山之上,利用山险,防御外敌。
“至今有遗迹可循的,是一段约2公里的北齐长城,和绵延10余公里的明长城。另有两座古堡、多座长城砖窑、关隘、古军道等。”高小龙展示了一组门头沟地区长城的照片,相较于巍峨雄伟的明长城,北齐长城经过岁月消磨,大多已成断壁残垣。这些古朴的“边墙”,向世人展示了长城原始的样貌。“门头沟长城沿永定河而建,它不仅是一道防线,更造福了两岸人民。”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高小龙从长城的历史和作用,讲到长城精神的延续、长城文化的传承。“长城脚下,门头沟区斋堂镇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红色基因传承至今。这也是长城精神的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他说,长城包罗万象,从现存的敌楼古堡、关隘古道,到长城脚下的砖窑、军户村,再到长城孕育出的太平鼓秧歌戏等非遗文化……这些共同谱写出内涵丰富的长城史诗。
正在首博展出的《薪火相传 共砺国魂——“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四十周年专题展》,开展1个月以来吸引了上万名观众参观。很多观众看完展览,自发报名参加系列配套讲座,进一步了解长城故事。“讲座中提到的长城石刻、戍边亭题诗,我们都在展览中看到过。听了老师的详细讲解,感觉长城的历史更加鲜活了。”观众谢先生和13岁的儿子一起来听讲座,他说,“孩子对长城知识特别感兴趣,还特意用笔记本做记录。听完讲座,我们还要盖章‘打卡’一下。”
下场讲座将于8月17日14时开讲,腾讯基金会项目经理尉舒雅将讲解《数字技术助力长城保护——我们一起“修”长城》。市民可关注“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爱·参与——约·讲座”,进入活动列表页面提前预约。活动当天,凭预约成功页面从首博地下东入口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