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一个热词,是建立在原有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最重要的是“质”的飞跃。过去要着力解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问题,现在要解决从多到好,从粗放到精致的问题。
当前, 我国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变革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 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读懂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考虑自己所在行业如何应变,投资转行如何能看准确,在变革大势之中寻找自己的机会。
本期书单向大家分享“新质生产力”相关图书,通过读书,能够系统、全面了解新质生产力,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满满!
王昌林 主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但也面临现实挑战,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准确领会其核心要义、内在逻辑、时代背景,并加快推进其实践路径。
本书聚焦“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分总论和专题两篇。总论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同时对社会生产力有关理论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专题篇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盖凯程 韩文龙 著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要义和实践内涵,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培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中国实现“变道超车”,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本书深入研究国际上典型国家(美国、 德国、 英国和日本)和国内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案例 , 总结其先进经验 , 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 为中国加速形成和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
吴滨 刘建翠 朱承亮 高洪玮 等著
生产率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判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效率,多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高生产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书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伟大变革过程中我国生产率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把握十年伟大变革中生产率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进一步促进效率变革提供支撑,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依据。生产率概念内涵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研究需要,本书立足宏观层面,在介绍生产率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资本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纯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及其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将劳动生产率、创新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魏翔 夏杰长 仲一鸣 著
本书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新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并解释了人机协同在目前阶段的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层面,本书在对地区和领域的创新能力进行衡量时,将创造性毁灭这一因素纳入了考量,分别从城市整体和城市各行业两个维度,结合百度指数考察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所遗漏的经济增长,计算出了各省份以及按城市等级划分的一、二、三线城市对新技术的吸聚力。在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层面,着重梳理了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国内机器人发展的技术能力、市场规模、投融资特征和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对机器人的就业需求在地理空间的分析结果,提出人工替代机器人和人机协同机器人的互动发展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技术与人工结合,强调机器人产业交互发展的观点,点明了人机协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蔡跃洲 马晔风 陈楠 著
本书立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背景,将机器人替代定位为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对机器人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出明确界定和梳理后,通过田野调查、企业访谈、问卷发放等方式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机器人替代状况调研,总结梳理了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机器人替代特征,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机器人替代的实施动机、成效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推动机器人替代面临的障碍及存在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本书不仅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还能够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陈楠 著
本书通过构建包含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检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持续、稳健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技术红利集中于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增长,但行业影响的异质性特征显著,离散制造行业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和技术收益明显高于流程制造行业。本书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本质及经济社会影响,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杜创 等著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产业格局。本书关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产业创新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创新模式问题,即人工智能引发产业创新的方式或途径;二是创新激励或扩散问题,即市场竞争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扩散。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本书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产业创新的一般理论机制。其次深入研究了信息流智能推荐、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三个行业案例。最后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以机器学习为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扩散规律,尤其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本书可供经济理论研究者、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人士参考。
蔡跃洲 著
2010年以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从孕育兴起到加速演进,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本书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技术新要素新基建三个不同视角,厘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内涵,梳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影响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从实证层面对相关机制进行验证。本书强调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低复制成本、非排他性、外部性、即时性等技术一经济特征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倍增、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福利、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本书对于理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给出了有启发意义的解答。
刘伟丽 著
深圳这十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内涵是基于数字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的数字技术的产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和“双区”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经历了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数字化转型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本书构建了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和总结深圳这十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演进。国内对比了广东、深圳与其他省份、城市的数字经济的政策规划、产业体系等发展状况,总结了相关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典型分析了深圳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深入剖析了中兴通讯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实践;国际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前沿技术、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对推动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最后从赋能实体经济、创新数字金融、推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李馥伊 著
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突破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本书基于跨学科的基础理论,使用计量实证和调查研究分析方法,考察信息化、数字化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效度,以及这种效应实现的现实路径,并提出继“采购商驱动”和“供应商驱动”后新形势下的“消费者反馈型驱动”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以及“补充型”和“替代型”微笑曲线等理论,并以纺织服装制造业升级和工业品制造业升级为例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提供拓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利用数字化向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参考依据。
徐磊 等著
新能源汽车既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产业,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创新实力大跨步前进的强劲引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它在中国已经走过三十年岁月,从萌芽状态的试验性产品成长为令全球瞩目的标杆性产业。本书着重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行动中漫漫求索的曲折历程,分析了清洁汽车技术路线、典型企业产品战略和重要公共政策的变迁原理,从而说明示范和推广政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合理的制定和执行方式。这段历程将为其他绿色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书适合新能源汽车等绿色高技术产业从业者、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