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最北的长城在哪?一般人都说不确切。准确的答案是——在琉璃庙镇梁根村西南的东北口关,明时属于宣府镇。
琉璃庙有长城?很多人都不相信。其实,这并不是新的发现,而是古已有之。由火焰山九眼楼逶迤北上,经过海拔1450米的气不忿山和海拔1534米的黑坨山,就可到达东北口,直线距离约有10余公里。东北口关的得名源于东北梁,界于怀柔、延庆之间,绵延30余公里,关口处海拔1184米。本来关口在梁根村西南,何为东北口?原因在于此关口位于四海镇东北方向,故名东北口关。
东北口关也是怀柔长城最高的关口,今有琉四公路通过此处。
东北口长城——宣镇游龙
风云东北口
公元1449年,时值明正统十四年,距东北口关160余里的土木堡,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发生后,当事大臣李贤在《顺天目录》中记录了他亲历“土木之变”的真实感受,从文中可见当时军情之混乱,战事之惨烈。
当时有人认为,独石口、马营都是宣镇长城的重要关口,长城失守,才造成了明军覆灭、皇帝被俘的事件。自此,明朝廷加强了宣镇长城的防守,东北口关作为宣镇长城东部的起点,自然首在其冲。
《延庆县志》载有杜齐名《南山志总论》,文中提到:“据边东起四海冶之火焰山,西抵怀来南之合河口,无论断崖削壁,几二百余里,即本地为墙者亦百二十余里矣,又南北适与昌平相对峙而共表里,故所谓大小红门、东西灰岭则皆蔽山陵之前以名之者也。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依守者,不患无险矣;参将所辖守操千把总以及坐营官兵各备焉,首尾联络,守者不患无将矣。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之边者,桃树庵百丈墙耳。往时三镇推诿,经数十年无肯任者,非难于墙,为难于守也。近倚宣镇完局矣,然临事必三镇共力同心,庶几无失,万一可虞,讵可独责宣镇乎? ”说明这一带加强了军事联防,明确了各自责任。
东北口关,山上林木葱郁,山势峥嵘,地远人偏,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但“土木之变”后,明朝国力渐微,蒙古各部南犯次数明显增加,把蓟镇、宣府、大同三镇作为进犯重点。随着边患多难的形势变化,从成化(1465)到嘉靖末期(1566)的百年间,宣府、大同两镇大修烽堠,筑起外线长城992里。以四海镇东南边缘的火焰山敌楼(九眼楼)为枢纽,向西北沿黑坨山绕至暴雨顶,从白河堡出县界入河北赤城,北去独石口一线,均加修葺,但此段长城与蓟镇长城相比明显不如,多为石块堆垒或黄土夯实的土边墙,长约 71.5公里,称为东路边垣。
梁根村的老人告诉我们,1966年修建琉四公路时,曾在东北口关出土刀、矛、箭簇、古炮等文物。这些锈迹斑斑的文物,见证了古关的历史风云。
撒野气不忿
宣镇长城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西至西洋河(山西大同东北),全长1023里。总兵驻地在今河北省宣化区。东北口长城因离镇守较远,山高林密,关口较小,名气不大,所以一直被视为山野游龙。
野是东北口长城的特色,如果没有大理石垒砌的标记,几乎看不出古关遗迹。路上行人稀少,几乎见不到车辆。高大的山杨、白桦、落叶松,还有荆条、杜鹃、柳道子等灌木丛生,缠绕交结,遮掩着如草灰蛇线般蜿蜒于山脊的长城。
△东北口梁
行走在东北口梁上,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撒野,享受天籁的馈赠,让历史的风云在脚下盘桓。
山路越走越险,林木越来越密,便可见“气不忿”,为什么“气不忿”?因为这里的山虽然高大,可与附近的黑坨山相比,总差了那么一点点,气不忿啊!这山名,有意思,就像人与人,争强好胜,谁也不服输,但终究强者自强,弱者自弱,黑坨山的名气有多响,云自高飞水自流,越是气不忿,就越气不忿。
黑坨山至九眼楼一段,走的人较多,路也好走。《穿越黑坨山》一文中,对长城的境况有专门描述,摘录如下:黑坨山山顶称天台,不是很开阔。狭长的岩石上有一个三角形状的木头架子,据说是黑陀山顶峰的标志,用于测绘。现在木头架子还在,只是坍塌了。
下山的路不常走人,树枝子密实的抽眼睛,路擦着半山腰,脚下有搓脚石,沿林间的陡坡前行,不多久碰到了路边山脊坍塌的碎石,这就是长城的尸骨,人称“干插边”。山脊上碎石散落得四处都是,长长的乱石堆,大部分看不出墙型。时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墙体,约有一人多高,全部由碎石块垒成。那些石块呈青褐色,就地取材,没有雕凿的痕迹。石墙根基见不到巨大的石条,墙体也没见到一块城砖,石缝间显然也没有青灰勾缝,一切都是原始状态。甚至乱石残墙上长满了灌木,残墙只好在灌木葱茏的缝隙中蜿蜒穿行。
“干插”是说垒砌的工艺,“边”即边墙、长城。这段长城通向哪里?修建的年代是秦代还是北齐?谁也说不清楚。姑且称为黑陀之谜吧。与对面的箭扣长城相比,不险峻、不壮观、不雄伟,也就是碎石、残墙、遗迹,也就是沧桑的岁月和久远的历史。
小编提醒
攀爬野长城是违法行为
请大家选择文明、安全的出游方式
一起守护我们的长城!
资料来源:于书文《龙脊沧桑》 琉璃庙镇 往期推文
图文编辑: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