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北京中轴线历经岁月洗礼
贯穿其中的文化精髓
至今仍熠熠生辉
自幼在安定门街道胡同中长大的
蒋步庭与建筑师妻子小齐
共同探寻着中轴线的文化根系
用现代穿插型积木讲述着
北京中轴故事
赤子初心 积木助力中轴线申遗
走进胖小齐积木工作室,仿佛进入了积木世界。从永定门的雄伟身姿,到北京天安门的庄严巍峨,再到钟鼓楼的古朴韵味,每一个模型都凝聚着这对夫妻的心血与智慧,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深情致敬。
蒋步庭因家族与建筑的深厚渊源,对传统文化建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妻子小齐作为建筑师,与蒋步庭并肩作战,共同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行动,用积木这一现代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
搭载着互联网发展浪潮,蒋步庭夫妻将他们的积木作品上传至社交网站,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江南百景图》的成功出圈,不仅让他们看到了积木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巨大潜力,也更坚定了他们通过积木讲述中国故事的信念。“区别于言语表达,当我尝试用积木这种形式去跟人沟通建筑时,我发现从孩子到成人,他们能一下子理解,尤其是向外国友人传播文化,更为清晰明了,基本上打破了年龄圈层、语言屏障。”小齐说。
谈及中轴线系列模型的搭建初心,蒋步庭娓娓道来:“之前看到中轴线申遗中有一项判定标准就是当地政府是否对申请项目有充分的民间宣传,作为从小就在钟鼓楼周边长大的北京人,能做的就是发挥我的职业优势,用积木展现中轴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轴线、爱上中轴线。”
精研细磨 用心诠释传统文化
“从南往北数永定门,南端道路遗存,先农坛……钟鼓楼”中轴线的建筑脉络已深深印刻在蒋步庭夫妻的脑海中。为了做到更精准地呈现北京中轴线,蒋步庭夫妻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了解目前针对北京中轴线的主流解读,并针对性地查阅史料,为此两人在收集书籍资料上就花费不小,只为更加还原地呈现出这一作品。其次,需要找到中轴线每个建筑的测绘图和一些新老照片的对比图,用建筑设计软件画出平面图, 最后反推积木比例,在积木设计软件中一块一块拖拽零件进行拼搭,再采买合适的零件组装搭建。
前后共耗时四个月,两人最终用13万块积木搭建出覆盖中轴线15处标志性建筑。当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将每个单体建筑依次放在桌上时,一幅诠释中轴之美的积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空间布局对称工整,建筑序列层次分明,中轴线的宏伟庄重跃然眼前,富有东方美学的色彩搭配放眼整体,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感。近看细节之处,钟鼓楼布局相互呼应,钟楼二层八角形钟架下的铜钟在夕阳光线的折射下增添了灵动之意,让我们由衷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工匠的巧思。
在这个过程中,小齐告诉我们,今年她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优化了一遍比例结构,增加了前门、正阳门城楼等一些建筑单体,还轻微调整了鼓楼的比例。“传播传统文化,一定要加倍细致认真,只有是对的东西,我再去用有趣的方式传达才是” ,小齐认真地说道。
多元参与 激发中轴文化新活力
蒋步庭作为在安定门街道居住了近20年的居民,不仅是这片土地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其发展与繁荣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近年来,街道将历史文化与老城保护、街区更新和社区治理相结合,勾勒出更为浓郁的古都风韵,居民生活的底色更加精彩。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历经细致的修缮焕发出新生机,文创园、新晋打卡地为辖区注入新潜力,曾经坑洼不平的道路现已改换新颜,破旧的背街小巷更为整洁宜居,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不断散发着新活力。
对北京胡同文化有着独特情怀的蒋步庭夫妻计划在未来的展览中,以中轴线系列作品为背景,将传统的四合院解构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可以参与到四合院的搭建过程,亲手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四合院。小齐解释道:“一群人就能拼成一个四合院,多个独立的四合院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胡同,胡同之间组合就变成了街坊,这就是老北京的城市肌理。”
未来,蒋步庭夫妻计划使用穿插型积木与民间艺术、非遗技艺等进行融合,让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连接共振,同时也希望能和更多老街坊一起,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