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200余件珍贵展品亮相
北京晚报·探展京津冀

2024-08-12 15:55 语音播报

热点

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20世纪中国戏曲、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京剧梅派艺术深入人心,对中国戏曲众多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日前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

展览遴选出200余件与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近120件为首次面向公众亮相,全面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造诣、文化人生和家国情怀。

火遍南北 演出戏单

见证巨星的诞生

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度过了童年时代。他按照梨园惯例走上艺术道路,8岁师从吴菱仙等人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边学边演。展览中展出的一张宣统元年(1909年)的《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兰芳演出戏单,其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演出,尚不满15岁。

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19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这张珍贵的戏单显示,此次演出地点位于前门大栅栏西口的戏园老字号“广德楼”,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也是当时戏曲名流迅速走红的宝地。当时,梅兰芳演出的剧目为《桑园寄子》,“这里面的大部分戏份是老生戏,梅兰芳饰演的旦角只是配角。”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张申波说。戏单上还有“说白清唱”这几个字,这是因为当时清朝处于“国丧”期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戏曲演员的表演不许有扮相,不准穿戏服,也不准动响器。

梅兰芳学戏在京城,成名在上海。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张1913年的《丹桂第一台十一月十九日戏单》。

丹桂第一台十一月十九日戏单,19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白继开摄

那年,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沪登台。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包银估价并不太高,只肯出1400银元,但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辈,坚持要加到1800银元,甚至提出可以从自己的包银里匀给梅兰芳400银元,许少卿只好勉强答应加价。此轮演出获得满堂彩,在王凤卿的推荐下,梅兰芳更是人生第一次唱大轴戏《穆柯寨》,自此火遍南北。展览展出的一份1923年的演出合同显示,十年后梅兰芳一个月的演出费用达到了15000银元,在当时堪称“天价”,可见他受欢迎的程度。

创新艺术 昆曲戏服

大半生醉心《游园惊梦》

人们熟知梅兰芳是一位京剧大师,其实他对中国戏曲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在昆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展览中展出的一件20世纪20至30年代梅兰芳穿过的戏服,是他在表演昆曲《游园惊梦》时所穿,通身绣十团花鸟纹图案,用渐变的彩线绣出天竺和飞鸟的形象,寓意“春意盎然”“天长地久”。

《游园惊梦》戏衣20世纪20 至3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白继开摄

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梅兰芳的祖辈、父辈都与昆曲有着不解之缘。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乃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据梅兰芳说,梅巧玲学戏就是先从昆腔入手,再学皮黄的青衣、花旦。巧合的是,梅兰芳平生的第一次登台,就是在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眼看着二十世纪初的昆曲有江河日下的颓势,梅兰芳深感这是戏剧界的巨大损失,决心多唱几出昆曲,引起更多观众和戏曲演员的注意和兴趣。

《游园惊梦》堪称梅兰芳的招牌戏、代表作,演出跨度持续近半个世纪,一直持续到梅兰芳晚年。1960年,梅兰芳出演的《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上映。他将昆曲中的身段、曲调等引入到了京剧当中,又在创作新戏时不断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强化个人表演风格,细致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对外交流 京剧图谱

向世界普及京剧艺术

梅兰芳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1930年曾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为了让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京剧艺术,特意请画师绘制了京剧的剧场、乐器、兵械、砌末、行头、古装戏衣、脸谱、冠巾、胡须、扮相谱、舞目和舞谱等精美的画轴,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做了注解和说明。这些图谱在美国各地的剧场里悬挂、陈列,成为外国观众欣赏中国京剧艺术的“指南”。

访美京剧图谱
访美京剧图谱中《霸王别姬》剑舞部分的图谱,介绍了动作名称及出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在这些图谱中,仅26幅舞谱的制作就耗费了梅兰芳和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等人几个月的时间。据齐如山回忆:“我先把一出戏的唱词写出来,他(梅兰芳)就按着这句词,照原戏舞出,我看了他舞的姿势应该画哪一点,就把这舞式名称注上。注完后,就再舞再注。……这样记完后,梅君又把每个舞式照出相片。虽然那时正是炎夏,而梅君常常在烈日下一气照两三个钟头的工夫,……相片照好以后,交与画工去画,画工先画一个稿子来我审查,有不对的地方,就叫他拿回去改,有时一直改到十几次才算妥当,然后再正式画到纸上。”

“在这些图谱中,诸如乐器、兵械等图画,很多都有实物原型,对应的是梅兰芳后来捐献给国家的藏品。”张申波说道。梅兰芳在国际上的演出实践掀起了戏曲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高潮,引起世界戏剧界、文艺界对中国戏曲、中国传统艺术的广泛评论和多元认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兰芳还作为文化使者赴日本、苏联等国演出,在多次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坚持抗争 笔下花卉

蕴含浓浓家国情怀

作为艺坛多面手,梅兰芳还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一幅作于1945年的中国画《牵牛花》,生动地描绘了几株盛放的牵牛花,还有数只小蜜蜂飞舞其间,展现出勃勃生机。

牵牛花 1945年梅兰芳绘,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梅兰芳酷爱花卉,在自家院子里养了很多花,据说他在演《天女散花》时用到的长绸就借鉴了牵牛花的渐变色。他师从王梦白等多位书画大家,画出的花卉清丽秀雅、神形兼备。

梅兰芳笔下的花卉,还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梅兰芳坚持抗争,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体现国仇家恨的《生死恨》;伴随国土沦陷,他蓄须明志,拒绝唱亡国戏,避居上海、香港等地,卖画卖房维持生计,体现出坚贞不移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明志照

围绕牵牛花,国画大师齐白石和梅兰芳还有一段艺坛佳话。1920年,来京城“北漂”的齐白石通过好友齐如山的引见与梅兰芳相识,梅兰芳的“缀玉轩”栽植的花木令齐白石大开眼界,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从此齐白石也爱上了画牵牛花。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还曾在某次雅集中为齐白石的窘境解围。有一次齐白石参与京城雅集,人们见他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交谈,谁都不来理睬。此时到来的梅兰芳很恭敬地与齐白石寒暄,座客大为惊讶,对齐白石的态度也变得客气了。后来,齐白石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题诗曰:“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让展厅步步生花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梅兰芳手绘扇面装置,运用触控雷达实现人机沉浸式互动体验。装置下方由13个扇形立体灯箱组成,呈现梅兰芳所绘的书画扇面。装置上方悬挂着“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字样,随着灯光动态进行展示,并展出了梅兰芳演出的约20个剧目的剧照。当观众进入互动区域,雷达会实时追踪观众移动路径,在脚步下实时生成梅花,花朵的大小和颜色不断变化,形成自然的互动效果。

步步生花装置

梅兰芳捐赠藏品

大规模公开亮相

“德先于艺、国重于家”是梅氏家训。在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苍海龙”琴、清代团龙云纹女蟒袍等梅兰芳捐赠给国家的多件珍贵戏衣、乐器及古籍等。

“苍海龙”琴,梅兰芳旧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早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影响下,梅兰芳就留心于传统戏曲及表演艺术资料的保存,将许多精美的古代艺术文物悉心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将自己的珍贵艺术收藏贡献给了国家。据统计,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等单位收藏的梅兰芳相关藏品达四万余件(套)。

展览现场。白继开摄

地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层南侧3号展厅

票价:免费

展期:7月23日至10月23日

京津冀探展

编辑:王海萍,相旭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