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型采访圆满收官!那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之二)
北京日报嘚吧嘚

2024-08-13 10:12 语音播报

头版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活动第二批故事来啦。今天出镜的,是天津、黑龙江、青海三组采访团队。

“太喜欢当记者了!”

视觉新闻部 金瑶

“天津有长城吗?”

刚接到采访任务时,不少人向我发出过这个疑问,其实我也是一头雾水。

未知,是吸引,更是一道难题。作为最早奔赴外地采访的团队,没有样本可参照,我自己的外拍经验也不足,心里真没底。

虽然出发前继辉主任和刘昊组长带着我们多次讨论,我和钱绯璠、问欣三个初出茅庐的“95后”记者还是惴惴不安地半夜凑在一起翻看资料,商讨策划。线索很多,却又觉得无从下手。“去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就知道怎么呈现了。”小伙伴的一句话,让我们安下心,对,灵感来自现场。

采访组与京津冀三界碑合影

结束对黄崖关长城的探访时已近黄昏,行程中还有一处京津冀“三界碑”。得知当天中午刚刚更换了新碑石,我们更觉激动。然而,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大家都没有预想到即将迎来怎样的挑战。

“一人拿一根手杖,一会儿用得着!”带领我们探访三界碑的前干涧村委书记说。

望着墙边立着的一簇用树枝简单削成的“原生态”拐杖,我们将信将疑地拿了起来,而当不久后身处陡峭的碎石古长城上时,这种疑惑尽数化为庆幸。黄昏时分,山中静谧,只见右边是金光灿灿的太阳,左边是冉冉升起的月亮,远方是绵延不绝的高山大川,人行走在山脊上,影子忽明忽暗地投射在山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段名句在我们脚下化为现实。

行走在陡峭山脊上

“太喜欢当记者了!”我在山间大声呐喊。作为青年记者,我们有幸参与这么有意义的大型采访报道中,投身实践强“脚力”,行千里、见天地,没有什么比这更酷了!

当我们“历尽艰险”终于登上京津冀一号界碑所处的敌台,天边突然迸发红日的万丈霞光。那一刻,我与“沿着长城看中国”主题的共鸣达到了巅峰。

在京津冀三界碑所在的长城敌台见到壮美风景

采访归来,一次次深入讨论,一次次头脑风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创意无限。修改、定稿、选图、组版,经过各个环节的努力,我们的作品终于在纸墨之间散发芬芳。

版面上,盘踞在巍峨青山间的黄崖关长城、夕阳中散发光彩的三界碑、掩映在茂密树丛后的暗门都被印刷出鲜艳的颜色。一关望万里、一孔窥古今、万里尚为邻,我们所见、所思、所感的一切都已成为新的历史资料。这让我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陇头青苗,塞上牛羊,青山碧水,大漠飞鸿,在长城的孔窍之间,在中华的精神家园里,飘逸着万里同风。

采访组在黄崖关长城脚下与长城故事讲述人合影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天津篇采访团队成员

刘昊、张力、钱绯璠、问欣、金瑶

见证情怀,前方更精彩

视频直播编辑部 张墨迪

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碾子山区、黑蒙交界处的金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中最特殊的一段,是近千年前东北部地区文化交融的见证。

刚接到任务时,我的内心十分忐忑。一来,这是我头一回参与报社的大型采访,生怕因为自己经验不足拖了团队的后腿。二来,前期做案头工作时,发现有关金长城的公开报道很少,和当地的同行打听,也都说不出太细致的东西。

能完成任务吗?直到踏上那片土地前的一刻,心里仍是有些许疑虑的。

一到目的地开始采访,我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团队里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组长赵莹莹会在每天早晨出发前梳理出重点和方向;赵语涵与潘福达两位老师会巧妙地引导嘉宾打开心扉,收获了许多好故事;白继开老师会贴心地帮我补位,适时捕捉到特写镜头。在采访的间隙,大家还会一起讨论碰撞,团队作战的感觉真好!

四天时间,我们驱车百余公里,金长城遗址、金长城文化公园、金长城博物馆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致力于长城文旅推广的公务员、义务守护长城的巡护员、宣传推介家乡美景的短视频博主……当地人保护长城的那份使命责任感,常让我们动容不已。

采访组在金长城遗址碾子山段向有关部门了解长城遗迹情况

金长城巡护员陆洪川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凭借着对家乡、对遗迹的热爱,不仅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金长城,还在孩子们的心中浇灌出一朵“守护之花”。“我时常梦里都在巡护长城。”最朴素的一句话,却有着最感人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终能发出自己的光与热,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

黑龙江之行,我也认识了新朋友。我们联动黑龙江日报,两家党报的文字、摄像记者齐上阵,特刊、人物访谈、风景航拍、记者vlog等产品形态一应俱全。

金长城的故事暂告段落了,更多的采访还在前方。我将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党报记者,永远在路上。

本报与黑龙江日报联合采访组在金长城遗址公园合影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黑龙江篇采访团队成员

赵莹莹、福达、赵语涵、白继开、张墨迪

跋山涉水访石刻

青海采访组

青海长城采访,最难忘的是互助之行。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乃羌族故地,境内留存有明长城。

刚见面不久,互助县博物馆馆长周生胜就提到“南门峡不久前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证明与长城有关,你们要不要去看看?”我们还未答话,同行的工作人员就说:“别去了吧,路很远,山太高,怕你们爬不上去。”看着周生胜期待的眼神,听闻此处是新发现新成果,我们毅然决定,去!

采访团队顶着烈日在南门峡谷中跋涉

汽车颠了一路,在一处山谷口,我们下车步行。当时听说往返用时约一个小时,我们心想那没多远。

在周生胜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溪流向深山走去。一开始大家都在赞叹“哇,水真清”“景色好美”,渐渐地,就变成了“这山势真险”。再后来,海拔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难走,说话声越来越少、呼吸声越来越重。一看表,已近一个小时了,我们还未到达。

周生胜是土生土长的互助人,20年来每周至少三天都在巡长城,他的脚力远非我们所能及。周生胜有点儿担忧地看着我们,但我们很坚定,还是那个字——去!

面对挡路的溪流,大家搬石架桥,这个丢了帽,那个湿了鞋,一通操作猛如虎,头晕胸闷汗如雨。时间紧张,不敢久歇,喘息方定,前拉后推,大家有惊无险地跳过了溪流。

约莫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摩崖石刻前。只见一方一平方米左右、较为平滑的石壁上,刻凿着与明长城息息相关的文字记载。大致意思是,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为预防关外骑兵袭扰,在这里修建一道关口。周生胜介绍,这道关口向内十几里是长城墙体和关堡,“关口虽然是独立的,但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确定摩崖石刻、关口与明长城的关系是我们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乱石当道,行走艰难,喘口气,拍张照

我们正专心辨认石壁上的文字,脚下突然碰到个软软的东西,定睛一看,竟是只死羊!周生胜说:“野狼咬死的。”我们不寒而栗,四处张望,周生胜却一脸淡定,“这里现在是水源保护地,人迹罕至,我以前来巡护时和野狼远远对视过。”

下得山来,已近中午1点。去吃饭还是去下一个点位?我们的选择再次不约而同:去看长城。路过县城时,贴心的工作人员买了几张大饼。汽车奔驰在青山绿水间,车上我们分饼而食,意趣盎然。有大美风景养眼,有特色食物果腹,有满意采访慰心,跋山涉水的辛劳、高原反应的困顿,已然成为笑谈……

在门源,一日四季,雨后天寒,幸亏当地常备军大衣、红马甲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青海篇采访团队成员

王道新、李如意、颉亚珍、王海欣、王雅贤、周经纬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