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型采访圆满收官!那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之四)
北京日报嘚吧嘚

2024-08-13 10:12 语音播报

头版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活动第四批故事来啦。今天出镜的,是山西、河南、新疆三组采访团队。

一部“公路电影”的完美演绎

微博微信编辑部 李俊瑶

车窗右侧,长城烽火台不时略过,车窗左侧,黄河弯弯静静流淌。山西段的长城采访,就像是一部“公路电影”,开篇便以一幅沧桑、古朴、充满故事和浪漫的景象奠定了影片基调。

故事的第一章节是“寻找”。第一次参与这样大型的采访活动,我很兴奋。山西的长城资源丰富但分散,如何通过长城看中国,组内几位老师不断引导我。

寻找采访对象杨峻峰是通过忻州市长城学会的公号,“2008年底中国首届长城论坛召开,当时的《北京晚报》提到了我,可否帮忙找一下?”带着这份16年前的报纸,我们见到了杨峻峰。一提到“长城”,他整个人都燃烧起来,这份热情,也点燃了我们。采访结束时,杨峻峰送了我一本《长城爱好者》。双手接过,这种感觉更像是笔友相会,甚是奇妙。

采访组在广武长城月亮门采访

故事的高潮是“遇见”。不断路过的黄土烽火台、无处不在的古楼雨燕、从雁门关乘车而下时突响的耳膜、站在烽火台眺望的永定河上游之上游恢河、像烽火台一样出现从头顶转过的风车、肉眼可见的漫天繁星、在各处不断遇到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石碑、质朴而笨拙地爱着长城的很多人……我试图通过他(它)们,与长城对话。

李典超在广武长城月亮门拍摄落日

在老牛湾采访的那一天,是我29岁的生日。20岁时,我来过这里,那时在上大学,来这里只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9岁时,我已是一名首都党报记者,在这里听到了许多长城的故事,并且通过长城认识家乡、认识中国。

采访组在雁门关采访

故事的结尾是“记录”。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去记录与长城的这次邂逅。邓伟老师用航拍、用照片定格下一个个瞬间,从未如此具象地看到古人那些精妙的比喻;李典超老师用Rap和视频,留住乡音和长城容貌,唱出长城的灵魂;赵凯峰和温辉老师在长城边上速写,用画笔描述长城的轮廓。

赵凯峰在创作《老牛湾》

长城的报道登上了北京、山西多地热搜,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看到了山西的长城。对于长城来说,或许我们能做得非常有限,但不必纠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成为后人还原这个时代的史料。

很多人都有“公路情结”,而有过这段经历的我们,自此都有了“长城情结”吧!

采访组在老牛湾合影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山西篇采访团队成员:

刘昊、张力、李俊瑶、问欣、邓伟、李典超、赵凯峰、温辉

探访最古老长城 感受时代新气象

经济新闻部 孙杰

“河南还有长城?”发出这一疑问的,包括此次河南篇采访团中三名河南籍小伙伴。

动身采访前,尽管我们已做了大量功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到现场去探访、感受最古老的长城遗址,深深吸引着小组的每一个人。

6月18日,4天的采访行程密集展开。下午,郑州,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楚长城调查队队长、副研究员李一丕特意为我们开了一场小型讲座,分享楚长城发现的始末和价值,以及当年翻山越岭寻找楚长城的故事。1小时40分钟的交流,让大家听得意犹未尽。

平顶山叶县是此次采访的重要一站。听闻我们来访,当地安排多位发现、保护楚长城的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有的是民间爱好者,有的是官方推动者,他们因为长城走到了一起。

平顶山叶县,位于山顶的楚长城兵营遗址前,董中峰在讲述发现、保护楚长城的故事(和冠欣摄)

那天,80岁高龄的老职工李典芳专程从平顶山市区赶到叶县,并执意带着我们一起看长城新貌。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董中峰也是一路相伴,讲述他与楚长城发现、保护的点点滴滴。

沿着碎石路盘山而上,一路驱车咯咯噔噔,来到山顶的楚长城兵营遗址。野草丛生的山脊,风雨剥蚀、斑驳破碎的石块,古老的长城就藏身于此。

已是日落时分。伫立山顶看着平原和落日,大家不禁感慨华夏文明起源和可持续发展图景交相辉映的壮美,作为河南人,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平顶山叶县,日落时分,受访对象正在讲述楚长城遗址当年考古挖掘的情况(和冠欣摄)

对我们来说,这次采访长城,其实是寻找人。那一段段古老的长城仅剩遗址,隐于群山密林,回归山川大地,能看到的实在不起眼。但历史文脉的传承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群热爱长城的人在接续努力。是热爱,让他们坚持寻觅,才最终断定2600年前的楚长城究竟藏身何处。

新密魏长城遗址,大伙顶着高温徒步上山,长城遗址就在沿途丛林中(和冠欣摄)

7月11日,北京日报的整版报道与河南日报同步刊发,图片、短视频、直播等融合报道也密集推出。我们以大气磅礴的“溯源‘中国龙’”为主标题,为最古老长城贴上“中国龙”的标签,可谓实至名归。

“我南阳的,之前根本不知道方城有长城,汗颜,刚才特意查了下。”有位朋友在我的朋友圈留言。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热爱长城,看到古老长城的时代新气象,不正是我们这次采访的意义么?

采访组与新密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新密魏长城遗址合影(和冠欣摄)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河南篇采访团队成员

耿诺、孙杰、马婧、和冠欣、邵小芸

我们的长城故事和温暖有关

政法新闻部 张宇

说起新疆组的采访,堪称“西天取经”级别。

我们小组一行六人,沿着天山南麓,自东向西,跨越六城,挺进过沙漠无人区,遭遇过暴雨山洪,忍受过40℃高温的烘烤,也曾一件短T在8℃冷风中瑟瑟发抖……全程跋涉4000余公里,经历了惊险与狼狈,也收获了感动与温暖。

出发前,我们通过新华社联系上了新疆有关单位,“新华社在新疆日报挂职的全部人马给北京日报铺路。”一句话,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哈密市是采访的第一站,因为时间紧张,我们下飞机后没吃午饭就直奔采访点。刚踏上新疆这片土地,一位70岁的文物巡护员就给了我们“甜蜜一击”。

巡护员的名字叫买买提·艾力,在戈壁滩的一处绿洲边守护了墩烽燧23年。采访中,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努力向我们介绍烽燧的前世今生,虽然词汇有限,感情却分外真挚。采访后,他拉着我们来到他的小院,让他的妻子给我们摘杏吃,“百岁杏树,都尝尝。”

夕阳西下,阳光穿过杏林,饥肠辘辘的我们手捧熟透的红杏,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杏子的甜蜜,还有新疆大叔的质朴与热情。

采访组在克孜尔尕哈烽燧前做直播

哈密市文博院院长艾合买提·牙合甫,向记者介绍了墩烽燧

在尉犁县寻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时,我们经历了惊险一刻——车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区爆胎。

当时我们的采访已经结束,回到停车的地方,发现车胎已瘪。幸好,采访对象、文物巡护员吾甫尔·库尔班和他的三名队员不放心我们,没有直接离去。“车胎爆得赶紧换,要不等会儿天黑下来开不出去,沙漠里有野兽,会很危险。”经验丰富的他们用工具三下五除二就帮我们换好了备胎。不敢想象,没有善良的他们,我们将如何离开没有任何信号的无人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区,采访组的车辆爆胎

除了来自采访对象的感动,采访组成员也温暖着彼此。组长杨滨老师是队伍的主心骨,为大家分配任务,事无巨细做好联络,让采访更顺畅,行程更安心;甘南、鲍南两位老师是兼职司机,动辄几百公里几个小时的车程,安全地载着大家奔赴目的地;李俊萱和车社除了采访,还得操心大家的食宿。每一天采访结束后已近深夜,大家都会再复盘一下当天的采访,做好第二天的计划,没有人抱怨辛苦。

采访最后一站是祖国西部边陲乌什县别迭里烽燧,突然遭遇狂风暴雨,山洪从旁边滚滚而过,气温也从24℃一下降到了8℃,打了衣着单薄的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大家纷纷让出衣物,给在风雨中直播的我和李俊萱保暖,保证了这次采访的顺利进行。

在乌什县采访长城最西烽—别迭里烽燧时突遇暴雨狂风,身边是滚滚而下的泥石流

长城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每个人心中都自己的长城故事。我相信,经历了此次新疆长城采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留下新的、和温暖有关的长城故事。

采访组在乌什县一处烽燧遗址前合影

“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新疆篇采访团队成员

杨滨、张宇、鲍男、甘南、李俊萱、车社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