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 10:28
立秋已至,但我们尚处于三伏天之中,马上要经历最后一个“伏”。
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的节气,虽然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的万物从繁茂慢慢变成熟,但对于尚未消退的暑气,我们依旧要做好防暑,同时注意早晚温差的增大,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预防换季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那么在夏末秋初的时节里,我们要如何做好养生呢?北京晚报《健康北京》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一起聊聊夏末秋初的养生防病知识。
末伏早晚温差大 需当心风寒感冒
自古民间将立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它凶猛又顽固,在北方地区主要表现为闷热天气的持续。
在这段暑气尚未消退的时节里,早晚气温降低又起风,或白天感觉闷热猛吹空调,不小心反而容易受风寒,再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则可能出现风寒感冒;而贪凉过度吃冷饮,伤了脾胃运化功能,体内湿浊内蕴,也容易患上暑湿感冒,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由此可见,立秋这段节气里,可能遭遇多种不同类型的感冒,从日常生活点滴做好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换季感冒、流感等,重在提升人体的“正气”即抵抗力。一是尽量避免熬夜和过劳,同样面对外邪的侵袭,抵抗力强的人就不容易中招;二是注意防外邪侵袭。我们回想一下,风寒感冒往往发生在疲劳又着凉的时候,故应多加注意防范,如果不慎淋雨或受寒,可以喝姜汤驱寒来预防感冒。
扶助人体正气 尽量避免寒凉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功能的强弱,与人体抵抗力有着直接的联系。脾胃功能弱,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化为水谷精微滋养全身,人体抵抗力自然就差。而现在的人脾胃功能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贪凉,尤其在夏天,冷饮吃得太多,损伤了脾阳,就会造成脾的“呆滞”,还会引起腹痛、腹泻以及精神不振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功能弱不止会引发胃肠道问题,如果你经常感觉一整天都很困倦,午觉睡一下午都不清爽,那么很可能是脾阳不振的一个表现,需要通过温补脾阳来调理。伤脾阳容易,可能一次贪凉就会造成脾阳不振,而想要让脾胃恢复当初的健康却很难,所以应尽量避免寒凉。
与此同时,贪凉对呼吸系统也有所损伤。人在受寒或吃冷饮时常常容易咳嗽,这是什么缘故呢?《黄帝内经》中提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也就是说吃进去的寒气顺着肺的经脉向上导致肺寒,与外界的寒邪形成内外夹击,从而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引发咳嗽、咯稀痰等症状。因此,预防咳嗽、保护呼吸道,重在避寒。
那么吃多了冷饮冷食,已经造成了身体不适,该怎样补救呢?日常饮食中可以加入葱姜、香菜、小茴香、花椒等热性食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温补的作用,也可以在日常茶饮中加入陈皮,起到健脾燥湿的效果。
如何秋冬养阴 贴秋膘有技巧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自古一到立秋,大家就开始“贴秋膘”,为天气寒冷的季节做准备。那么秋膘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贴?其实不必拘泥于在立秋节气中贴秋膘,暑气尚未消散,有的人依旧处于“苦夏”状态,那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吃,而是等自身脾胃功能随着天气渐凉而变强,明显有了胃口的时候再去吃。
而我们常听的“养阴润燥”,也不是非得一立秋就要遵循的养生方法。在天气依旧闷热时,要继续祛暑祛湿,当你感觉到口干舌燥、鼻干咽干了,再去养阴润燥也不迟。例如,时常感觉口干舌燥,或者出现燥咳,即干咳无痰或干咳少痰,痰液黏稠难以咯出,甚至带一些血丝,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养阴润燥来顺应自然了,我们要学会捕捉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选择应季的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而日常生活中的养阴润肺方法很多,比如煮梨汤加入一些蜂蜜,熬粥中加入百合、山药、银耳等,都能起到养阴润燥、调理身体的作用。
直播预告:“健康养生大讲堂·立秋暑气未消 养生防病有道”科普讲座
北京晚报《健康周刊》策划的“健康养生大讲堂”互动直播栏目于2021年正式开讲。结合二十四节气、健康日等特殊时间节点,邀请三甲医院医生、知名养生专家、健康领域学者、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嘉宾,通过浅显易懂的科普方式、真实的诊室故事,帮助大家了解常见病防治知识,从日常点滴做起,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避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误区。健康养生大讲堂至今已开播60余场,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今年,健康养生大讲堂焕新升级,继续陪伴大家一起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8月15日,在立秋与末伏之中,我们将举办一场以“立秋暑气未消 养生防病有道”为主题的健康科普讲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柳娜,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陈威,喜马拉雅健康生活头部主播、健康科普畅销书作家佟彤将来到现场,探讨夏末秋初时节里应该做好哪些养生,预防换季常见病的发生。
直播时间:8月15日20:00
直播平台: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
校检:申瑞秋 张萌
审核: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