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朵”和梅石碑
北京日报

2024-08-15 13:53 语音播报

古都

蓝瑛《秋色梧桐图》

北大梅石碑拓片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末清初画家蓝瑛所绘《秋色梧桐图》,此画作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蓝瑛已70岁。画的右下方为蓝瑛自题:“甲午销夏龙泓,时同涛庵老社长兄清言河朔之饮旬余。晓凉过雨,遂拟赵松雪秋色老梧桐画以志,并乞教云。”题识中提到的赵松雪,即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别名,他曾根据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意,创作了一幅《秋色老梧桐图》。李白的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秋天的景色,诗人寄情山水,壮景抒怀,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苦闷彷徨的孤独情感。而蓝瑛的这幅画是模拟赵孟頫的《秋色老梧桐图》所绘。该画没有选取挺拔参天的梧桐树,而是截取雨后梧桐枝头横斜下垂之势,集中描绘梧桐树的枝叶,以突出表现秋天的特征。

画中的梧桐枝叶饱含水墨,浓淡适宜,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红褐色的桐叶衬着桐果;一只黑头蜡嘴鸟栖息在枝上,目视前方,气定神闲,素雅可人;一条枯枝横空而出,状如鹿角,劲健有力;几支丹枫穿插其间,参差错落,搭配巧妙,更增添了秋天的意味。笔墨苍劲雄奇,灵动而不轻飘,作品整体显得粗中有细,豪放中又透露出江南画师所独有的细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乾隆帝欣赏此画,有感而发,在画的左上方题诗云:“法传赵荣禄,神是李青莲。更忆梅花石,曾逢德寿边。”诗中所说的“赵荣禄”是赵孟頫的又一别名;“李青莲”即李白,其号青莲居士。前两句是说蓝瑛《秋色梧桐图》的绘画技法是效仿赵孟頫,表达的是李白诗句的神韵,高度评价了这幅画临摹古人神形兼备。“梅花石”即《梅石图》,为蓝瑛与孙杕联合而作;“德寿”即德寿宫,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居所。后两句讲述了一段逸闻,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人文意趣。

据史料记载,德寿宫内有苔梅一株,花开时香飘远近,旁有奇石相伴,梅石相映成趣,成为宫内一处佳景。宋高宗对此甚是喜爱。淳熙五年(1178年)二月初一,孝宗皇帝赵昚到德寿宫请安后,太上皇赵构特地留他在石桥亭子上欣赏苔梅,并介绍说:“苔梅有二种: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今岁同时著花,不可不小留一观。”接着赵构对赵昚说:“这里还有一块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瘦俱占,样子极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应为芙蓉石。”

南宋灭亡后,德寿宫日渐坍败。到了明代以后,苔梅已枯,唯有芙蓉石尚存,一片荒凉之景。蓝瑛与孙杕同为画家,又是好友,在创作中相互题跋唱和。有一次二人郊游德寿宫遗址,见此衰败景象,感慨良久,于是,蓝瑛画石,孙杕画梅,二人合作一幅《梅石图》。后人有感二人的怀古唱和,将《梅石图》刻在石碑上,题名“梅石双清”,立于德寿宫旧址,以志纪念,并将碑旁一条长210米、宽6米的小路命名为“梅花碑”。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来到杭州。一向附庸风雅的乾隆帝听说废弃的德寿宫内有深受宋高宗喜爱的芙蓉石和古苔梅,便兴致勃勃地来到旧址寻梅探石,没想到却是一片茅草丛生、狐兔出没的荒野废墟。他在一堆残垣断壁中找到了一通石碑,上面青苔累累,布满灰尘。乾隆帝拂去尘土,意外地看到石碑上刻有苔梅和芙蓉石的图案,竟是传说中的《梅石图》。喜出望外的乾隆帝依据《浙江通志》的记载,以为梅石皆为蓝瑛所绘,便兴致勃勃赋诗一首:“傍峰不见旧梅英,石道无情亦怆情。此日荒凉德寿月,只余碑版照蓝瑛。”返京后的乾隆帝仍然陶醉于这次意外发现,又赋诗曰:“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蓝瑛。”

地方官员深谙乾隆帝心思,于次年将芙蓉石千里迢迢运送到京城。乾隆帝甚是高兴,亲题“青莲朵”三字以赐名,并置于圆明园中。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现《梅石图》中那株苍老的苔梅是孙杕所画,而非蓝瑛所为,遂令人照着原碑重摹一碑,并题诗文加刻于碑上,立于杭州。文曰:“今春再至浙省,就而视之,则梅乃孙杕,而石实蓝瑛,盖二人合作勒于碑者也。于是愯然失愕尔,吁曰:千秋纪载之失实,其不若是者盖鲜矣。既已目击,不可不为正其讹。”诗云:“春仲携来梅石碑,模经冬孟始成之。不宁十日一水就,惟以万几余暇为。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为怜漫漶临新本,笑有人看漫漶时。”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又命人重摹一碑,置于圆明园“青莲朵”旁,并赋诗云:“昔年德寿石,名曰青莲朵。梅枯石北来,惟余碑尚妥。德寿岂复存,久矣毁兵火。不禁兴废感,碑亦漫漶颇。因之为模迹,驿致江之左。新碑邻旧碑,那见梅石我。重摹置石侧,为结无缘果。谁云假冰玉,犹见真嶪峨。如因忆中郎,武贲何不可?”

乾隆帝念念不忘这段逸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盎然为此事吟诗。诗云:“昔日孙蓝合作碑,惜其漫漶笔摹之。虽然德寿寓兴偶,亦只云烟过眼为。梅自无心依石瘦,石如有意学梅姿。无心有意胥置却,七字成吟又此时。”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青莲朵”和梅石碑幸免于难。1927年,前者被移于中山公园内,后者移入燕京大学校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