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12:48
他们身穿白衣与时间赛跑,驱散千般病痛;他们用坚韧的肩膀,担起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凭真诚奉献之心,护佑生命之光。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今天,我们讲述三位医师的故事,感受他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
侯新琳:
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真的很快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新生儿专业主任医师侯新琳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做儿科医生是一件特别单纯的事,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总是深深吸引着她。看到他们重获健康,小脸重新绽放笑容,就是儿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2016年7月,侯新琳主动请缨加入援藏队伍,前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为藏区儿童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刚援藏不久,侯新琳就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将一位患儿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名患儿罹患先天食道闭锁,已经用上了呼吸机,情况十分危急,需要多学科会诊。侯新琳立即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领导汇报情况,请求相关学科专家以最快的速度乘飞机进藏。侯新琳与大家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手术,挽救了患儿生命。
此后,在他们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接连创下了西藏地区多个首例及首次:首次行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和食管气管瘘畸形矫正术、首次建立一支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团队、诊断西藏首例血友病患儿……
侯新琳还根据西藏地区的特色,带领当地大夫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全方位提升当地儿科医生的临床科研水平。此外,她也积极参加义诊活动,2016年11月,侯新琳不顾高寒、缺氧,登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乡——海拔5373米的普玛江塘乡为当地患者义诊。2017年5月1日,侯新琳荣获了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援藏经历是我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转折点,我希望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偏远地区的愿望更坚定了。”2023年,侯新琳又参与了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儿医院的建设工作,担任该院的执行院长,和同事们一同努力提升当地诊疗水平。
一位患儿的母亲在给侯新琳的信中写道:“她温暖的笑容和清晰专业的解答如一束温柔且明亮的光,照在我几乎崩塌的心里……我的妈妈总说,看着侯医生推门进来的时候,总觉得整个病房里都明亮起来了。”这段话,也激励着侯新琳。她认为,这是她听到过的最让她欣慰和自豪的评价。
“作为医生,要用心倾听患者和家属需求,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医患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彼此信任、双向奔赴,就一定会取得最好的结果。”侯新琳说。
华扬:
用有限的生命为患者解除病痛
血管超声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技术,广泛用于诊断脑血管、心血管等各类血管疾病。30年前,脑血管超声技术在我国尚属空白,这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与一位医生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分不开,她就是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主任华扬。
1989年,宣武医院购进了我国第一台脑血管超声仪。华扬当时从事心脏超声专业,同时对脑血管病研究又有强烈的兴趣,医院对年仅29岁的华扬寄予厚望,将学习使用脑血管超声的任务交给了她。当时,国内并没有脑血管超声检查技术研究成果,华扬只能查阅国外相关资料,一点点摸索着开展工作。
“我并不是脑血管专业出身,脑血流是什么状态?脑血管是如何分布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华扬回忆,当时为了研究脑血管,她每天捧着颅骨模型,从解剖开始学习,一点点探索,再到同事之间做脑血管超声诊断练习,最后到亲手为患者做诊断。
华扬说,自己在血管超声技术上的进步与患者的高度信任密不可分,“患者对我特别信任、特别真诚,无条件配合医生,我非常感谢他们。”1992年,一位患者到宣武医院做脑部血管超声检查,那位中年男患者留着一头长发。华扬攥着探头,撩开患者厚厚的头发,检查了两三个小时,都没出结果。患者宽慰她说,“小姑娘,没关系,不要着急,我明天再来。”
第二天,这位中年男患者剃光了满头长发,找到华扬,他笑着说:“这回检查方便了。”回忆起这段往事,华扬有些哽咽:“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信任是基础,以诚相待是关键。”
多年来,华扬不断努力探索脑、颈及其他血管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是我国血管超声技术领域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由她在国内创立的规范化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测评估脑血管疾病的模式成为行业的“金标准”。她带领团队创造出年检患者超过15万人次,准确率高达98.5%的成绩,被誉为“中国血管超声第一人”。
此外,华扬还提出了并推动国内脑、颈血管超声联合“精准”筛查的专业理念。从2009年至今,她共为我国300余家医院普及推广规范化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技术。
8月17日14时,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因为近期忙碌于医联体医院血管超声团队建设工作,华扬的双眼有了红血丝。“不碍事,稍微休息就好。”华扬揉了揉双眼,说道:“作为一名医生,我最大的愿望是用我有限的生命,尽可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李海洋:
“患者的事比天大”
8月14日上午9时许,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一病区主任李海洋结束2个多小时的查房,回到办公室。来不及休息,他又取出笔记本仔细翻阅。原来,笔记本上是李海洋手绘的一幅幅心血管系统解剖图。图上清晰的血管,记录着当天即将手术的3位患者的病情信息。
李海洋有一个保持多年的习惯:每接诊一位患者,都根据他们的病情手绘解剖图。每次手术前,他会再次回顾笔记,直到患者信息、手术方案印入脑海中。“手术前做足功课,才能制定适合每一名患者手术策略,从容应对术中突发情况,这是对患者负责。”李海洋说。
从医二十年,由李海洋个人主刀并参与的各类心脏外科手术数量高达8000多例。从冠脉搭桥、主动脉手术到瓣膜置换手术,再到多学科联合杂交手术,涵盖了成人心脏外科几乎所有手术类型,其中包括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等高难度手术。
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起病急、发病快,发病后患者将进入心源性休克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心源性休克全球平均手术成功率仅50%,对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救治能力构成挑战,医生面临“见死难救”的窘迫现状。
“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多发于中年人群,他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治愈他们就是挽救了整个家庭,意义重大。”李海洋坦言,心脏外科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命悬一线的患者。目睹患者被疾病折磨和家属们几近绝望的眼神,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放弃一线生机,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我相信让患者健康平安地离开医院,这是所有医生最大的心愿。”于是,他决定向“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这座心血管领域的顶级“险峰”发起冲击。
2022年,李海洋组建了北京安贞医院心源性休克抢救的外科团队,并开设心源性休克救治的外科绿色通道。在CCU(冠心病监护病房)、急诊冠脉中心、机械循环辅助、手术室和监护室等多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安贞医院如今在全球率先将心源性休克手术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挽救了多名急危重症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治医生高铭鑫是李海洋的学生。高铭鑫说,除了高超的医术外,李海洋对待患者的态度令他敬佩。“老师时常叮嘱我们‘要怀有敬畏生命之心,患者的事比天大’。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