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张思德》《云水谣》《铁人》“主旋律三部曲”至今动人,尹力奏响时代与人性的颂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袁云儿

2024-08-19 19:29 语音播报

文娱

电影《张思德》《云水谣》《铁人》是导演尹力的“主旋律三部曲”,接连三部电影的成功也让他在业内享有“主旋律,找尹力”的美誉。尹力拍摄主旋律作品,不喊口号不说教,而是从人物出发,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提炼平凡生活的本质,奏响时代与人性的颂歌。在他看来,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对人物的理解应该贯穿一位导演的生命始终。永远保持创作时的纯净和执着,是每个电影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倒计时”拍摄和“旋风式”采风

2004年,尹力47岁。当时的他,电影握有经典儿童片《我的九月》,电视剧又拍出了轰动一时的《无悔追踪》,正是年富力强的创作黄金期。

导演尹力

这一年的3月12日,时任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以“金牌策划”闻名影视界的张和平找到尹力,说恰逢《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能不能做一部关于张思德的电影?尹力想了几秒钟,回答:“应该可以。”没想到张和平接着提出,《为人民服务》发表于9月8日,电影最好在那一天上映,作为电影人为新中国成立5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剧本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怎么能保证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作品从策划、酝酿、拍摄、后期到全国公映?”尹力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但对导演来说,创作就是完成“不可能的奇迹”。《张思德》以“倒计时”的方式制定创作计划,从上映日期倒推开关机时间,而当时,剧本一个字还没有。申报立项时,仅有“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11个字,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几乎没有先例。

导演尹力

《张思德》采用非常规运作手法,边酝酿,边筹备,边创作。

4月3日,尹力带着编剧刘恒等主创赶赴陕北,开启“旋风式”采风。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考察枣院、杨家岭、凤凰山、南泥湾等毛泽东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环境,很快让他们进入剧本创作的状态。

电影《张思德》剧照

延安的新市场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财政金融中心,到电影拍摄时,已变成一条热闹繁华的旅游商业街。有天晚上,尹力和制片主任在一家餐厅边吃夜宵边聊工作,一位年轻的女老板过来问:“瞧你们讲话,像拍电影的?”尹力点头。“什么电影?”“《张思德》。”“哦,古装戏!”年轻人不识张思德,让尹力觉得既意外,又深深触动。

当时主旋律影视作品虽然盛行,但很多都是概念化地喊口号,缺乏深入人心的力量。尹力和刘恒决定做出一些改变和突破。影片讲的是张思德和毛泽东,一个是小战士,一个是领袖,他们想把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有“毛茸茸的生活质感”。

《张思德》剧照

采风过程中,尹力曾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看过当年延安电影团吴印咸、徐肖冰等前辈拍摄的纪录片。他觉得那些黑白影像虽然粗粝,画面上还有很多划痕,但真实的质感分外动人,他决定用黑白胶片拍摄《张思德》。“虽然时间特别紧,我们还是从美国柯达公司定制了一批黑白胶片,和《辛德勒名单》用的是同一种。每批胶片拍完后空运到北京,不出机场直接发到悉尼,在那儿洗完后再拿回来。”尹力说,最后出来的画面跟绸缎一样,瞬间把人带回了那个年代。

吴军为角色一个月减掉17斤

提起延安,最先想起的就是宝塔山、延河水,但尹力反其道而行之,不拍这些符号性地标。电影开机后的第一个星期,他没拍剧本中的一个字,而是拍大练兵、识字比赛、纺线比赛、沿着延河边跳芭蕾舞……这些场景或许和电影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氛围,让要表现的人物生了根。

尹力在电影《张思德》拍摄现场

“为什么延安当时成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纷纷向往的革命圣地?为什么短短几年后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像张思德一样的人。他是一个普通人,就像清凉山上的一棵小草一样,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尹力说。

谁来饰演张思德,尹力第一时间想到了吴军。“我觉得他的形象放在人堆里不扎眼,符合张思德一个普通基层小战士的形象。”尹力把吴军约来见面,没想到当时的吴军胖得让他瞠目结舌:“哪儿像个小战士?”尹力给吴军下了突击式减肥的命令,吴军每天只吃两个比乒乓球大一点的苹果,喝杯酸奶,抱着枪在太阳底下晒,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奔跑。“奔跑是编剧刘恒赋予张思德的外化行为。他是一个讷于言、敏于行的人,话很少,但永远在行动,永远在奔跑。”

吴军在《张思德》中饰演张思德

吴军一个月减掉17斤,成功拿下了张思德这一角色,付出的代价是有点抑郁。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尹力想拍张思德回眸一笑,代表千千万万朴实的中国人形象。结果拍了好几次都不理想,吴军苦着脸说:“导演,我真的不会笑。不是我不想演,是生理上笑不出来。”后来影片已经在做后期,尹力对这个镜头还是不甘心,又到昌平农村重拍,用光了整整两本胶片。《张思德》上映后,吴军凭借这次表演拿下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和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力排众议让吴刚演“铁人”

《张思德》上映后,不仅获得百花奖、华表奖、金鸡奖的多项大奖,其深沉内敛、洗尽铅华的风格更是突破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范式,成为这类影片的经典代表。不过,还没来得及咀嚼成功的滋味,尹力已经马不停蹄地投入《云水谣》的创作。

电影《云水谣》剧照

《云水谣》通过一个绵延数十年的爱情故事,表现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两地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情。在尹力看来,爱情是影片载体,不是小情小调、小欢小爱,而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传递浓烈的家国情怀。

尹力在电影《云水谣》拍摄现场

拍《张思德》时,因为要赶进度,尹力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以上,高血压和睡眠不足让他整天头昏脑胀。到了《云水谣》,还要加上高原反应和发烧。为了抑制病痛,尹力吃了很多药,结果引发中毒。“医生说你要记住三件事——不能气着,不能急着,不能累着。我说当电影导演,这三条哪条都做不到。”当时他每天都提醒自己,千万别电影没拍完就倒下了。尽管如此,尹力仍然觉得,当作品完成,观众走进影院,在一片黑暗中被故事吸引、被情感打动,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没有什么工作比电影创作更美丽。”

电影《铁人》让主演吴刚拿到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到了2009年的《铁人》,尹力选择用两代石油工人的对话向“铁人精神”致敬,并力排众议启用吴刚饰演王进喜。“当时片方、广电总局都希望找李幼斌、尤勇这样的硬汉演员来演,我盯上吴刚,一是想找一个观众不太熟的演员,避免观众出戏,另外他得在短期内学会陕西话,吴刚在北京人艺拥有大量的舞台经验。最后给吴刚造型,让他穿上羊皮袄,戴上毡绒帽,把脸画黑,但还不是我想象的。我让化妆把筛过的土往他脸上吹,再画个眉毛,粗粝感有了。但是一张嘴,牙不行,还得把牙缝画黑。后来摄影师又觉得他眼神光不亮,又给他配了几套美瞳,日光下、灯光下、夜景都不一样。”如此精心的设计,加上吴刚的实力派演技,让一位充满智慧、拥有坚定信仰的“铁人”就此诞生。这部作品让吴刚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也在大银幕上树立起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典型形象。

电影《铁人》拍摄现场,导演尹力给演员说戏

人物寄语

20年过去,《张思德》已经成为一部老电影,但是仍然有很多观众被它感动。在今天市场竞争和人人逐利的环境下,张思德这样的人,他善良、谦和、利他的宝贵品德和人性光芒具有重要意义。——尹力


编辑:袁云儿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