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浪潮翻涌 智驾领域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赵语涵

2024-08-20 08:53

经济

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下,每年都会翻起新的技术浪花。而今年,“端到端”无疑是智驾领域第一热词。这一新技术有多火?随着特斯拉率先提出“端到端”技术并让其智驾系统FSD能力大幅提升,国内企业也争相涌入开启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近期,“蔚小理”相继召开技术发布会,宣布“端到端”技术最新进展。与此同时,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也纷纷加码研发。

“端到端”能否成为智驾进阶新曙光?业内普遍认为,其有望让智驾能力大幅提升,但当前仍面临数据、算法和安全等方面挑战。

让智驾更像人类司机

乐于拥抱新技术的造车新势力,最近纷纷瞄准了“端到端”,先是小鹏汽车于5月发布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接着,理想、蔚来也更新了“端到端”最新进展:前者发布了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后者计划基于“端到端”的升级推出智能安全辅助2.0。

何为“端到端”?从专业技术角度,这是深度学习中的概念,指的是从“一端”输入来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感知信息的原始数据,只经过一个AI模型,从“另一端”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从而指挥车辆操控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等。

从更通俗的角度解读,“端到端”是让智驾系统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更接近人类司机。“‘端到端’可以类比为人类驾驶的本能模式,人类很多时候开车,脑子里可以想着别的事、听着音乐,仍然可以开车。”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驭势科技董事长吴甘沙比喻。

价格战之后技术竞逐加剧

加入新技术竞争的,不只有造车新势力。《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对主机厂、算法公司、芯片公司、数据服务和工具链公司的30余位自动驾驶行业一线专家、研究人员和公司决策者进行的调研分析显示,90%的公司已投入重要资源全面拥抱这一新技术。

事实上,“端到端”并非国内企业竞逐的唯一技术焦点,汽车芯片、操作系统、补能技术、智能交互……一场场技术竞逐背后,是近两年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不断加剧之下,企业渴望通过转向技术竞逐,构筑品牌护城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新能源小汽车的价格同比下降了6.5%,这一趋势在5月份和6月份持续,并且在6月份,新能源小汽车和燃油小汽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考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中国超大规模汽车市场容得下不同风格的企业和产品存在。关键是,企业在竞争中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新技术面临安全挑战

不过,“端对端”技术能否让国内汽车智驾能力大幅跃进,目前看仍是未知数。

《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认为,虽然华为、小鹏、商汤绝影等企业纷纷公布进度表,会在今明两年陆续实现“端到端”方案量产上车,但进阶仍无法一蹴而就。目前,国内厂商尚未公布各自的“端到端”具体技术路线,行业内普遍认为,很多企业声称的“端到端”技术仍处于初步方案阶段,并未进阶到最终形态。

更重要的是,尽管“端到端”在面临复杂路况时表现出了不依赖高精地图、更强自主应变能力等优势,但这一新兴技术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包括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算力和数据的需求,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解释性问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安全性是“端到端”技术目前面临的最大争议。“上限很高,但下限很低。”近日在享界S9发布会上,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这样评价特斯拉的最新FSD系统。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同样认为,应用“端到端”技术让智驾更像老司机,能处理的事情多了。但直接喂数据给AI,少了过去一条条用于训练AI安全下限的准则模型,AI的选择变得不可控,“很难知道它究竟学会了没有”。因此,做感知“端到端”,在控规算法上保留安全准则模型,这种分段式“端到端”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技术路线。


编辑:赵语涵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