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万块老砖留住居民记忆,崇雍大街旧貌换新颜
北京晚报·大城之变

2024-08-20 15:15

城事

近期,“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老城以其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再次惊艳世界。作为中轴线周边最具老城文化特色的街道之一,崇雍大街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如今旧貌换新颜——沿街建筑“卸妆”后,实现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还原历史风貌;拆下的老物料也得到最大程度利用,141万块老砖、31.2万块旧瓦留住居民记忆,延续老城景致。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崇雍大街保护修缮老建筑的工艺、回收老砖瓦的理念和方法,后续在鼓楼东大街、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等多条道路街巷与胡同的改造中,得到了推广。”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钱川看来,老街与古为新、修之有据,更加彰显北京老城的文化魅力,而这种古都风韵,也正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老城,为街区增添活力。

改造后的崇雍大街古色古香。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伟 摄

老建筑

  • 合芳楼

先“卸妆”再“诊疗” 百年建筑展芳华

东四南大街108号,是一个五开间的门面房。行人来往匆匆,不少人对它典雅的外观、精致的雕花留下深刻印象,殊不知,它是老北京著名点心铺“合芳楼”的清代旧址。

合芳楼修缮前。中规院供图

“以前它有几块特别大的广告牌,在拆除的过程中,慢慢地露出了一点木构架,但刚开始还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中规院崇雍大街项目建筑师孙书同介绍,随着拆除进程逐步深入,外包的附属物都被剥离下来,一座典型的五开间拍子式铺面房传统建筑呈现在众人面前,沧桑中透着古朴。

为了探究它的过去,项目团队与朝阳门街道一起,邀请众多专家反复考证,最终确认是合芳楼的旧址。合芳楼老字号最早可溯源到元代,这座建筑推测建设时间为19世纪末。难能可贵的是,百余年过去,合芳楼历经数次改造和功能变化,仍基本保留了清末时期的原有样式,七层冰盘檐、五开间梁架,挂檐板的花纹也清晰可辨。

卸去现代化的“浓妆”之后,如何进一步修复破败不堪的合芳楼?项目团队决定做一个“外科手术”。

首先是“接骨疗伤”——为了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施工时采用“墩接”工艺,截掉梁柱的腐朽部位,接上新木材;接着是“创面修复”——将挂檐板的破损处剔除,按原样式临摹了凤穿牡丹的图案,一块块手工补配好;最后再“上药”——用砖面儿加水和成浆,填补老砖的沙眼,并重做油饰,防止继续风化。通过十几道工序,百年历史的合芳楼,终于重现芳华。

合芳楼修缮后。中规院供图

坚持文化彰显 老牌匾被妥善保留

合芳楼的修缮是崇雍大街改造的一个缩影。“在崇雍大街,我们特别强调要坚持文化的彰显,也对大街不同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做了梳理和总结。包括从北段崇文重教的宗教礼制文化、东四北的胡同市井文化、东四的传统商贸文化,再到东单北的现代商业文化,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景文化脉络。”钱川介绍,因此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对于沿街建筑要进行仔细地踏勘和调研,去伪存真,有针对性地开展修缮工作,体现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新时代的建筑风貌特色。

类似的老建筑和老字号,在大街上还有十余处。例如,根据1960年的老照片恢复的默片创始人张玉亭旧居“大吉祥古玩店”,露出青砖灰瓦、拱窗彩绘的风貌。“永明油漆店”“东四南杂粮店”等老牌匾也被妥善保留,尽显岁月韵味。

东四南大街46号(大吉祥古玩店)改造前。中规院供图
东四南大街46号(大吉祥古玩店)改造后。中规院供图
  • 精时钟表店

不“贴皮”不“抹粉” 传统工艺现原貌

崇雍大街曾经历多次改造。“我们拆外包的时候发现,之前的改造基本都是‘贴皮’,外墙面是一层又一层贴上去的。”孙书同介绍,这种工艺耐久度不好,也难以完整呈现建筑的历史风貌,因此,这次更新改造采用“真砖贴砌”的老工艺、老做法,跳出“涂脂抹粉”的惯性思维。

位于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以前就抹着厚厚的“脂粉”。“之前改造都是直接拿水泥把墙面给糊上,或者刷一层灰色涂料。”孙书同说,做建筑设计方案时,团队参考了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风筝》中,反映当时东四南北大街风貌的片段及60年代照片,请教过相关专家后,首先对外墙面的水泥进行剔除和清洗,随后采用传统的“丝缝”工艺恢复了原有样式。如今的钟表店恢复性修建了四扇屏门窗,采用铁红色、实木材质,显露复古怀旧的气息。

精时钟表店修缮前。中规院供图
精时钟表店修缮后。中规院供图

老城更新修缮 推广崇雍大街经验

老城更新改造中对质量上乘的旧材再利用,不仅是老匠人留下来的传统,也是对文化脉络的传承,更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绿色建造方式。据了解,在修缮中,整条大街共使用了141万块旧砖、31.2万块旧瓦及大量木构件,接近一半的原步道砖大理石被重新铺设为自行车停车区,旧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65%。原有的与交通改造不冲突的行道树、景观树等也得以保留。

项目团队还找到了一套1960年的珍贵历史照片。“崇雍大街的特色是‘多元并存、北古南新’,照片上能看到很多老建筑的存在。这些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轮廓,只不过是被一些广告牌匾、外包构筑物给遮挡住了。”孙书同说,在后续改造中,这些遮挡物被逐一拆除,建筑的原有风貌也被逐渐恢复。

“崇雍大街项目是从2018年开始,持续推进的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孙书同介绍,后续团队还承担了钟鼓楼紧邻地区更新提升项目、万宁桥及玉河北段整治提升项目等老城更新项目,崇雍大街的一系列宝贵经验也得以推广。比如,在鼓楼东大街,项目团队也发现了不少老牌匾和老建筑,“我们都是按照崇雍当时比较高的标准去修缮的。”

此外,崇雍大街首次在老城街区更新中开展了“多杆合一”改造,893根杆件被精简为345根,大街杆件林立的场景成为历史,亮出街区的历史风貌。这一方式也在其他街区得到推广,促成《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导则》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走向新局面。

新场景

  • “京韵门厅”

景观美路通畅 市民体验更舒心

近几年,随着崇雍大街更新示范项目初步亮相,沿线整体恢复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传统风貌,街区更新也逐步走向“小切口”,更加聚焦于居民身边的典型场景。例如,路口公共空间、桥下空间、地铁出入口周边空间等。

今年5月,有“京韵门厅”之称的北新桥路口焕新亮相,通过优化交通路网、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休憩空间、美化景观设置等一系列措施,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地铁北新桥站西北口改造后与街边公共空间一体化建设。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伟 摄

“这次的改造面积大概有5400多平方米,本身面积不大,但是我们把它周边的建筑、商业、交通、公共空间等都融合进去综合考量,来做这个设计方案。”中规院风景分院设计所副所长辛泊雨介绍,由于北新桥地铁站是与机场线的换乘站,因此这处场地也被赋予“京韵门厅”的意义。改造后,全新亮相的街角小公园满足了市民游客的休闲需求,连续的林荫道和更宽敞的路口转角空间让慢行体验更友好,居民乐享。

  • “崇雍客厅”

谈设计聊创意 居民身边会客厅

在雍和宫大街165号,由草园社区工作站改造而成的“崇雍客厅”,于2022年初正式开放,如今已成为老城保护更新的重要基地、设计创意的沙龙空间和居民身边的社区会客厅。

“崇雍客厅”已成为居民身边的社区会客厅。中规院供图

“我们在‘崇雍客厅’里设置了老城保护数字化的平台,也在这里举办了很多跟规划设计相关的沙龙活动。但我们同时更希望,它能成为咱们周边居民的一个爱心小屋,一个社区的大客厅。”中规院崇雍客厅项目责任规划师郭磊介绍,在北新桥路口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就在这里举办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向辖区青少年征集设计思路,并体现在设计方案中。

高质业态升级 年轻人重回老街区

空间更新引导高品质业态升级。漫步崇雍大街一线,文化、消费场所已产生集聚效应。老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后,同日升粮行、四联美发、同仁堂、烤肉宛等老字号焕然新生;新开张的稻香村零号店、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等烘焙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雪莲亮点”文创园、南阳·共享际等新潮的文化空间增加了街区的趣味;东四北大街被网友调侃为最“卷”的咖啡一条街,带动了整个片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东四南北大街历史上就有商业的基因,我们在规划当中也特别注重这一点,但具体它会朝着哪个业态生长,是自发形成的。”在钱川看来,当街区整体风貌提升,沿街建筑不再杂乱无序,变化有目共睹,成果居民共享。“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年轻人回到了老街区,街区充满活力!”

专家说

与古为新 在传承中创新

老城更新需要梳理历史文化资源、针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提炼,在深刻解析区段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与古为新,在传承中创新。对崇雍大街的保护更新,不仅进一步擦亮了历史文化金名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探索了系统解决问题的路径。

崇雍大街保护更新的经验首先是坚持文化引领。项目组在大街上选取潜力空间,通过景观塑造、风貌再现等方式营造一系列文化景观节点展示文化内涵。在以文化为主线、充分彰显大街的历史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鼓励老字号的经营,鼓励文化类新型业态的引入。其次,项目组采用了共同缔造的方式,与居民一起修房子、做设计,把老北京的文化韵味做出来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

众筹智慧 形成保护合力

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的过程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的,因此在设计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多主体参与合作,众筹智慧,形成保护合力。在崇雍大街保护更新中,项目团队就通过崇雍工作坊、崇雍议事厅等形式,创新开展了全过程公众参与。

我们希望“崇雍客厅”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成为老城保护更新在社区层面进行公众咨询和开展活动的线下空间。

——中规院名城分院院长 鞠德东

大城之变

编辑:王海萍,杜新达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