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院子里来了一窝白头鹎”
2024-08-22 22: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快看,树上有个鸟巢,还有三只雏鸟。”8月15日一早,家住丰台区王佐镇的居民张先生发现自家小院里新种下的红枫树上惊现一个鸟巢,里面还住着三只嗷嗷待哺的雏鸟,本想把鸟巢挪走但是“鸟妈妈”一直紧盯着。

“既来之则安之,如今城里能近距离观察鸟,可不多见,孩子都感到很新鲜,正好暑假,我们就开始观察这一家子。”张先生说道。

于是从这天开始,张先生全家都关注上了这“不速之客”,时不时在家庭群分享这“一家四口”的照片,为了让孩子观察真切还借了个小望远镜。

最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只是觉得“鸟妈妈”长得挺好看,头部从眼睛往后有一条白纹,叫声婉转多变,看着并不像社区里能常见的鸟类。为了探明究竟,张先生拍了不少照片咨询朋友,也在网上搜索,经过多方查证,终于确认了,原来筑巢的是白头鹎一家,又名白头翁。这是一种在南方常见的鸟类,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对植物保护意义甚大。

这只是今年夏天发生在丰台区百姓身边的一个小故事,但也是如今丰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绿道连城、碧水穿城、公园遍城、鸟语花香、蝉鸣蝶舞蜂飞,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丰台区徐徐铺展……

丰台区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进一步摸清丰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2023年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珍稀濒危植物23种,包括国家重点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红豆杉、银杏和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鹅掌楸(qiū)、玫瑰、水曲柳、野大豆、樱桃李。

首次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建设区记录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首次在北京中心城区记录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矮鹿(俗称“傻狍子”)、狗獾(huān)。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画眉、红隼(sǔn)、燕隼、雀鹰现身丰台,其中画眉在中心城区首次记录。记录到马口鱼、兴凯鱊(yù)、大鳍鱊(qí yù)三种清洁水体指示物种。记录蝴蝶21种,观测到丝带凤蝶、黑脉蛱(jiá)蝶、麝(shè)凤蝶、柳紫闪蛱蝶等多种对环境敏感的蝶种。

2024年,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在开展全要素全方位多物种的家底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物种(真菌、鸟类、指示性物种)的调查工作,包括大型真菌多样性,河东河西重点区域鸟类多样性调查,以及蝴蝶等指示物种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推动丰台区生物多样性工作成效。

2024年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鸟类52种,记录发现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是发现于万丰公园的燕隼和青龙湖公园的游隼。记录到2023年未记录到的物种,如灰斑鸠、冠鱼狗等,其中冠鱼狗在北京市区较为罕见。蝴蝶累计记录物种更新到27种,蝴蝶物种多样性持续提升,罕见蝶种闪紫燕灰蝶落户丰台。鱼类共监测到22个物种,优势类群包括鲫鱼、麦穗鱼、大鳞副泥鳅、宽鳍鱲。底栖动物共监测到73种,优势类群为多足摇蚊、前突摇蚊、石田螺等。浮游动物共监测到77种,优势类群为前节晶囊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迈氏三肢轮虫,全部为轮虫类。

近年来,丰台区生态环境局认真落实中央及北京市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开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新局面,持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将围绕编制《丰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4年—2035年)》、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对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深化公众参与和合作交流五方面,下大力气,将丰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化建设推向更新更高的起点。

来源 丰台时报

通讯员 吕晓飞

编辑 原梓峰 实习编辑 张雪琦

审核 肖媛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