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22:59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举办营业性演出2.7万场,吸引观众约630.6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9.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约22.8%、20.2%、65.7%。这是记者从8月22日举行的市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协商座谈会上获悉的。
上半年已举办营业性演出2.7万场,票房同比增加65.7%
座谈会上,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介绍了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情况。
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基础雄厚,2023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7万场,吸引观众约630.6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9.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约22.8%、20.2%、65.7%。2023年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100余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举办大型演出活动93场,有效推动跨城观演和文旅消费蓬勃发展,大国首都形象和北京文化魅力有力彰显。
2023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演艺之都”的工作任务。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资源统筹,出台了《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七个方面,提出30条工作举措,形成完整工作体系,不断推动演艺市场多元化繁荣发展。
以“大戏看北京”牵引文艺精品创作,五年来,市属13家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推出新创剧目205部,平均每年创作超过40部。民营院团和演艺机构年均创作剧目60部,充分彰显了“北京出品”的过硬品质。
北京市积极拓展多元演艺空间,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初具影响,北京艺术中心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北京交响乐团落户台湖演艺小镇、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广和剧场恢复重建、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维修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为各类演艺活动提供更多特色空间。2023年就累计挂牌或认定29家演艺新空间。
在加强演艺品牌建设方面,五年来,北京市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各类艺术节展131个。积极承接全国重大展演活动落户北京,带动演出市场发展,构建演艺品牌矩阵,形成演艺品牌聚集高地。
委员建议:让文化内容与文化空间更好匹配
市政协一直高度关注北京演艺之都建设。今年初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民建北京市委和王波等委员提出了7件关于“推动‘演艺之都’建设,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的提案。这些提案被确定为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下个月市政协还将围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业态融合,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协商议政。
座谈会上,委员们建议,要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要大力培育演艺新空间,构建文化消费新场景,要加强科技赋能,打造既体现传承发展、又彰显时代特征的演艺新场景。北京应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统筹协调,盘活好现有各类剧场设施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创新演艺新场景,结合北京特色,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文旅演艺新空间,打造“演艺+”体验新场景,让文化内容与文化空间更好匹配,满足新时代的文旅消费需求。通过人工智能的有力介入,推动“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演艺新场景,讲好北京故事,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