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东城”会客厅上新→
2024-08-23 21: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第十二期“文化东城”会客厅活动,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为主题,邀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作为主讲嘉宾,讲述我国世界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意义及保护现状。

东城区相关单位代表及天坛公园、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钟鼓楼文保所、区文研中心等点位代表到场参与。活动通过《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新浪微博等平台同步直播,20余万观众在线观看,充分激发了观众对世界遗产的浓厚兴趣与保护意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城市的文化价值。

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文明价值的传播,真正让文化遗产在人们的心里“活”起来。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共有18个项目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多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历史遗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还体现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讲座上,宋新潮从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推动、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三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观众一同回顾中国申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如故宫、长城、莫高窟、大运河等标志性遗产的申报过程,生动展现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通过这些具体案例,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意义及当前的保护现状,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独特价值。此外,宋新潮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围绕国际合作、理论建设、价值认识、法规制定、数据监测等方方面面所做的探索和贡献。

自1991年以来,中国多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并在2003年和2019年担任委员会主席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不仅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还对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深耕“‘文化东城’会客厅”IP,接续邀请文化数字、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走进东城,带来“世界遗产与北京中轴线”“数字孪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的力量——如何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等20余场精彩的文化讲座分享,举办了“中轴揽胜 速写东城”北京中轴线速写主题展览等展览,形成了既有文化辐射带动作用,又深受市民喜爱的开放场域空间。

“中轴揽胜 速写东城”主题作品展。

下一步,研究院将继续秉承“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宗旨,通过举办更多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努力为公众搭建起了解文化遗产、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字:区委宣传部

图片:张传东 闫文 区委宣传部 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