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07:32
白洋淀生态清淤四期工程航拍图。
夏末秋初,白洋淀畔,碧波千顷水连天,微风拂过苇摇曳,很多摄影爱好者把新拍摄的照片上传至微信朋友圈,分享精心捕捉到的美好瞬间。“水质变好了,景色变美了,珍稀鸟儿飞来了,白洋淀的鱼儿、虾儿越来越多,这是对我们治理白洋淀的肯定。”刷到朋友在微信朋友圈“晒”的白洋淀风景照,中交一航局雄州镇环白洋淀水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经理刘军其心生感慨。
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由140余个淀泊和3700余条沟壕组成,是华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华北明珠”。站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大堤上放眼望去,水面开阔、波光粼粼,大片大片的芦苇荡犹如跃出水面的绿野。和刘军其一样,55岁的雄州镇村民赵少青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就格外舒畅。从小生长在渔民之家,家里靠水吃水,世代捕鱼为生,赵少青对这一淀清凌凌的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赵少青回忆说,雄安新区设立以前,白洋淀曾经受周边工业、农业规模扩张影响,大量泥沙在河道和淀区淤积,加之养殖业过度增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靠水吃水的渔民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赵少青和妻子只能依靠编芦苇席挣钱养家,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2022年,中交一航局接手雄州镇环白洋淀水体治理工程,酱油色的湖面、扑面而来的异味,让刘军其皱起了眉头。经过不断的工艺研讨后,白洋淀的治理方案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坚持“控源—截污—治河”一体化推进,并在清淤净水的基础上,设置“功能性人工湿地”从源头上改变水质。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白洋淀的水质提升为Ⅲ类。2022年年底,中交一航局建设团队又相继投入到白洋淀生态清淤四期工程、白洋淀隐患井治理工程中。近日,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白洋淀生态清淤四期工程(生态修复部分)二标段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进一步改善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春放鱼鹰夏撒网,秋天的螃蟹篓里藏。小时候和伙伴们在淀里划船,渴了摘片荷叶围成碗状,舀起清冽的水就喝。现在经过治理,儿时记忆里的白洋淀又回来了。”赵少青经常向前来游玩的游客自豪地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已达28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0种,白洋淀再次成为“鸟类天堂”。在白洋淀工作的几年中,刘军其认识了很多新鸟类,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摄影爱好者记录下来的青头潜鸭。“这种水鸟是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它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越来越多的青头潜鸭来到白洋淀,足以说明白洋淀的生态越来越好。”
如今,水清苇绿引客来,紧邻雄州镇的农家乐和水上旅游项目更红火了。村民赵明敏家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青虾、嘎鱼等特色水产,热情张罗着招待游客。“白洋淀治理前,鱼虾总是有股土腥味儿。现在水清了,鱼虾也鲜美。”随着白洋淀环境越来越好,赵明敏和村民们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我们村民宿已从当初的6家发展到30多家了。忙不过来,我儿子也要回来帮忙了。”赵明敏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