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思维,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
前线网-《前线》杂志

2024-08-26 11:41

三中全会

坚持系统思维 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

——新时代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伴随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迭代升级,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内涵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北京市立足首都实际,聚焦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积极应对城市基层党建新挑战,在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两新”组织党建新模式、系统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全面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格局。

关键词

社会基层组织;党组织设置;党组织活动方式;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8-0093-04

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各类组织集聚,形态丰富多样。深入了解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情况,对于夯实城市党建工作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委“两新”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梳理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情况,分析其对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影响,为更好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思路: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无盲区;坚持外在引导与内在驱动相统一,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提升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

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伴随城市更新,北京市产业布局、居住空间、人口分布持续优化调整,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带来基层组织形态、内涵和结构的变化,基层党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城市化加速推进,社区形态、居住形态更加多样。近年来北京市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商品房、回迁房、商住两用房等大量出现,社区结构更加多样、人口构成更加多元,带来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在形态和内涵上的新变化。一方面,原有组织形态内涵发生变化。部分村在改居过程中由于原有村集体产业未撤销,采取村居并行模式,村民党员向居民党员转变需要较长过渡期,所以需要妥善处理村委会、居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类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断涌现。以商住两用楼宇为例,因无法成立居民委员会,街道多以派驻人员成立工作组(站)等类居委会机构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因商户、居民混住,党组织工作方式难以直接套用社区模式。再比如,全市已有97%的小区组建业委会(物管会),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超4万家。这些组织的人员以兼职为主,结构相对松散、目标多样,党组织设置标准、作用发挥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经济高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日渐壮大。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4.38万亿元,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总量快速增加。2012年到2023年,北京市场主体由146万户增长至255.6万户,其中非公经济组织占比超9成。党员少、变化快、生命周期短等情况制约了非公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并开展活动。二是形态不断迭代。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京东、美团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总部集聚北京,业务辐射全国,具有体量规模大、多领域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快速迭代等特征。党组织设置的固定性、规范性、地域性与企业组织架构的变动性、多元性、全国性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三是新就业群体组织松散。北京现有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人员近27万,平台企业—灵活用工企业—劳动者之间呈明显的去雇佣化特点,传统的依托劳动关系抓党建的方式难以覆盖到新就业群体。同时,新就业群体具有分散化、流动性特征,党组织组建难、作用发挥难,党组织容易边建边散。四是条管与块统关系交错。“两新”组织党组织隶属关系与行业党建关系交错,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互联网企业分别隶属于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首都互联网协会党委、属地。在实践中,对行业抓什么、属地管什么缺少明确的职责边界。

产业聚集发展,凸显商务楼宇、园区、商圈的重要作用。在产业分工深化、群众消费需求多元的背景下,产业和商业的聚集特征更加明显。一是产业集群化发展。北京市主导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出现了产业链、产业联盟等新型产业经济组织,由于结构松散、主体多元,对建立何种类型党组织、谁来发挥主导作用、党组织建在哪个环节等问题没有相对统一的做法和明确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园区整体化发展。北京市有各类重点园区180余家,园内“两新”组织集聚,呈现泛园区、聚合式、专业化特点,集产、学、研、商、住等于一体,产业垂直整合特征更加明显。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系统性,以符合园区发展趋势。三是商圈楼宇多点多元发展。根据规划,预计到2035年北京市商圈数量将达百余个。目前,除少数大型商圈有专门的管委会管理外,大部分商圈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商圈楼宇内主体多元,亟须在推动商圈、楼宇综合管理时同步加强党建工作。

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传统领域有效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城市中分布着大量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央地协同需要。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央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央企、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但因大院大所单独管理的特殊要求和行政级别差距,属地与中央单位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在推动建设区域化党建机制上,依然存在小马不敢拉、不会拉、拉不动大车的现象。条块协同需要。条块分割现象依然一定程度存在,特别是垂直管理的行业系统,块上管不了、条上抓不透,条块之间缺乏协调性、协同性。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各类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属地协同加强党建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的北京实践

为有效应对新时代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态变化带来的挑战,北京市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大胆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灵活组建党组织。针对拆迁腾退过程中党员分散问题,通过单独建、依托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在周转片区成立临时党组织,方便党员就近就便参与组织生活。将党的工作向社区网格延伸,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019年,北京市制定出台的《关于党建引领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社区党组织要指导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分类加强教育管理。对人户分离、党员组织关系在户籍地的“关系挂靠型”党员,突出规范引导,按照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同时引导其按照制度规定及时转接党员组织关系;对在医院、养老机构或长期卧病在家的“年老体弱型”党员,探索利用手机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开展线上学习交流活动。

持续加强新兴领域党建集中攻坚。抓行业抓党建。于2021年组建互联网企业工委、快递行业党委,2022年组建新能源党建联盟等,加强行业党建统筹。指导美团等大型平台企业党委将党组织向业务板块、工作部门、项目团队延伸,在部分不具备成立正式党组织条件的协会、学会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兼职从业党员的教育管理。2022年指导律师等重点行业制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清单,健全党组织与管理层共学共商机制。管领域管人群。紧贴新就业群体实际,采取总部直建、点队单建、兜底联建等方式灵活建立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建立以党组织为主渠道的诉求表达反馈机制,2023年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诉求9250件。将新就业群体党建纳入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新就业群体从“管理变量”向“治理增量”转变。抓节点抓统筹。深化推进楼宇、园区、商圈党建工作,坚持“党建+治理”,形成了朝阳区三里屯商圈党委、石景山区楼宇治理“三驾马车”模式等新做法,有力促进区域“两新”组织实现“两个覆盖”、开展党建联建。在“两新”组织较多区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成立党组织,兜底做好小散“两新”组织的“两个覆盖”工作。

有效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建设。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体系,建立“三项清单”“四个双向”机制,激发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实“双报到”工作。强化条块协同,由行业部门发动,引导各行业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党建联建、资源共享。建立体系完善的党建工作阵地。建立健全“区—街乡(区域)—社区(村)—网格”四级阵地体系,截至2023年底,在全市共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站点)5600余个,建立需求收集、供给支撑、平台运营3项运行机制,打造“京心服务”品牌。推动数字管理。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线上党员学习教育等,随时关注党员微信动态,加强关心关爱。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现场教学点等阵地展示“党建地图”,为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提供便利。

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市委“两新”工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把党建工作覆盖到城市最活跃的地带和人群,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整体思维。市级层面注重对城市基层党建的系统性谋划,聚焦组织形态变化,构建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模式;区级层面注重局部统筹协调,加大行业(产业)、楼宇、园区、商圈党组织组建力度,以健全组织体系破解社会基层组织分散化、资源碎片化问题。坚持分类施策。在城市社区领域,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抓好业委会、重点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在新兴领域,按照行业推动、区域统筹、龙头带动、街乡兜底的方式,加强区域、行业统筹,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灵活设置组织形式。不具备成立正式党组织条件的,先行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有效发挥其在推动党的工作覆盖上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指导、明确规范,避免非正式党组织设立泛化,影响组织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元开展组织活动。针对个人和组织的空间、属性、需求多元交叉特点,通过“一方隶属、多元参与”,多维度、全方位推动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任务,以党组织强不强、作用发挥好不好、群众认不认可为检验标准,丰富和拓展活动形式。

坚持外在引导与内在驱动相统一,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注重外在引导,为基层组织抓党建注入“外驱力”。发挥登记管理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优势,在“两新”组织政策支持中嵌入党建要素,制定重点行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清单,在业委会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制度化手段破解“两新”组织缺乏行政依托、党组织与经营决策和核心资源分离等问题。增强内在驱动,为党组织设置和作用发挥提供“软支撑”。通过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组织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撑,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方向引领、政策传导、问题收集、资源整合、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服务发展、满足群众需求过程中,增强党组织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坚持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提升区域和行业党组织自身领导力,适应居民对高品质生活服务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依托党组织建立“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在工作统筹、党建指导、问题解决等方面,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组织的协同作用。强化区域联合、多方协同、资源整合,进一步贯通“区—街乡(区域)—社区(村)—网格/群众性自治组织—党员群众”“行业管理部门—行业/产业性党组织—行业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链条,发挥区域化党建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类基层组织融入属地基层治理,健全完善党建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问题共治的共赢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各方的积极性,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最新文章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