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政策“组合拳”激发北京演艺新活力
北京日报 | 记者 高倩

2024-08-28 06:43 语音播报

热点

“到演艺之都,看北京大戏”,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舞台加速繁荣。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等顶层设计陆续发布落地,演艺活力空前迸发。

蓬勃有序的行业生态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撑规划。在北京,覆盖艺术创作全链条的扶持政策机制率先探索、领跑全国。作为全链条政策体系的探索者与重要建设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打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抓住前端

“北京出品”连连上新

一曲船工号子,将时间拉回百年之前,排练厅里,作家徐则臣写下的30万字长篇小说《北上》正在变成两个小时的音乐剧。

原著小说中,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呼应展开,音乐剧着重展现前者。“这条线索描述的是主人公沿运河北上的经历,与书名、剧名非常贴合。”音乐剧《北上》总编剧李大鹏说。运河的意象与历史拓展着作品的底蕴气象,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之一,首演在即的音乐剧《北上》突出北京特色,将为舞台上的“北京出品”再添一笔。

近年来,北京市以精品创作为核心任务,聚焦选题、排练、演出等创作关键环节,逐步推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等覆盖艺术创作全链条的政策“组合拳”。在创作前端,2016年6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率先发起全国首只省(市)级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打响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每年,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资助规模可达一亿元左右。许多成果已然显现,仅在这两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音乐剧《觉醒年代》、舞剧《九歌》、小剧场话剧《威廉与我》、儿童剧《猫神在故宫》等多部作品连连热演,叫好又叫座。

打通关键

排练不再难和贵

“演艺之都”资源汇聚、积淀深厚,文化创造力异常活跃。北京市已有超800家艺术表演团体,95%以上为民营院团,然而,绝大部分民营院团没有自己的排练厅,中央、市属院团的排练场地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排练难、排练贵的痛点频频掣肘。为打通艺术作品走上舞台的关键环节,2015年11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导设立的全国首家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正式揭牌。在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里,因时代变迁而一度沉寂的老旧厂房被整体租赁改造,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文艺团体提供非营利性排练场所。

目前,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共有19个功能不同、规模不等的排练厅,更衣室、道具间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能够满足戏曲、话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类型的排练需求,使用费用低于市场价四到五成。“到2023年底,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共排演各类剧目千余部,北京各剧场演出的剧目约有85%都在这里孕育。”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说。交通便利、服务专业、价格低廉的优势叠加发力,吸引众多优秀文艺院团齐聚于此创作交流,恰如“戏剧界的横店”。

盘活终端

“演艺+”唤醒城市活力

演出终端的活力同样得到深度激发。

曾经,北京的演艺市场存在资源供给不均衡、分布过于集中的尴尬,有时院团无剧场,有时剧场无演出,还有些地方的演艺版图仍是一片空白。比如,繁华熙攘的望京居民数量庞大但一度缺少剧场。2022年底,位于昆泰嘉瑞文化中心的开心麻花沉浸式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正式亮相,年演出场次可超800场。走进这片天地,观演不是唯一选择,美食游戏、换装拍照、休闲社交……都市青年的文娱消费需求在这里可以被一站式满足。

如今,选址灵活、业态多元的演艺新空间成为行业与城市的热门关键词。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搭建的演艺服务平台公布首批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开心麻花沉浸式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等15家空间入选,这是市级层面第一次针对演艺空间给予资金支持。

在为艺术团体提供创作演出机会、吸纳更多人才的同时,演艺新空间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这类空间不仅打造了新型的文化社交消费场景,也让演出娱乐与商业零售产生交集,达到共生共赢。”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眼下,北京的演艺新空间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从车水马龙的商圈到历史悠久的会馆,多层次的观演人群被广泛覆盖——“演艺之都”胸怀包容,“大戏”绽放,“小戏”精彩,大小辉映,华光无限。

潮起京华万象新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