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哪些患者需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
2024-08-28 21: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刘俊秀

鼻内镜外科技术由鼻窦延伸到鼻眼、鼻颅底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有20余年的历史。随着鼻、鼻窦、鼻眼和鼻颅底相关的解剖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手术器械的进步以及手术临床经验的积累,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鼻内窥镜下鼻窦、鼻眼和鼻颅底相关外科理论与实践体系。

什么是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鼻窦疾病的外科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囊肿、鼻窦炎性息肉等鼻窦疾病。旨在改善鼻窦通气、减轻症状。

哪些患者需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

慢性鼻窦炎:如果患有慢性鼻窦炎,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反复,需考虑进行鼻窦手术。鼻息肉:鼻息肉常导致鼻塞、鼻出血、嗅觉减退等症状,手术切除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鼻窦囊肿:鼻窦内形成的囊肿,可致鼻塞、面部压力感、头痛等,鼻窦手术可以清除囊肿减轻症状。鼻窦结构异常: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鼻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窦狭窄等,可通过手术矫正改善通气和排液功能。鼻眼相关疾病:慢性泪囊炎,鼻泪管的良恶性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性视神经病以及眼眶内的肿瘤,鼻内窥镜下鼻窦入路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鼻颅底相关疾病:鼻窦肿瘤侵犯到颅底,鼻咽癌,颅咽管瘤,脑膜瘤,脑垂体瘤等。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效果如何?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可以有效缓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引起的鼻塞、面部压力感、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鼻窦炎、息肉等疾病,手术能够清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风险,延长症状缓解的时间。对于鼻窦结构异常,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可以调整鼻窦结构,改善通气和排液功能,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通过鼻窦微创入路可治疗鼻眼和鼻颅底相关疾病。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手术后患者取半卧位减少头部血流对鼻腔伤口的压力,减轻鼻腔疼痛及出血;避免用力擤鼻、打喷嚏,以防止鼻腔内填塞的止血海绵或纱布松动、脱落等引起出血;术后遵医嘱在48小时左右抽出止血棉球或纱布;保持口腔清洁;术后7-10天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湿润,清除术后鼻腔的分泌物。术后保持情绪稳定,清淡饮食,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3月以及术后6月左右遵医嘱复查。
什么是鼻颅底肿瘤?
鼻颅底肿瘤是指生长在鼻腔、鼻窦、颅底以及相邻区域的肿瘤,临床上多见的是由于鼻窦肿瘤侵犯到颅底。主要包括鼻咽癌:最常见的鼻颅底肿瘤类型之一,起源于鼻咽部黏膜的恶性肿瘤。颅咽管瘤: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颅咽管残余组织,可发展成为颅咽管囊肿或颅咽管癌。脑膜瘤:一种起源于脑膜(覆盖脑部和脊髓的薄膜)的肿瘤,可以延伸至鼻颅底区域。脑垂体瘤:发生于脑垂体附近,可侵犯鼻颅底区域等。
症状可因肿瘤类型和位置而异,一般包括鼻塞、鼻出血、面部压力感、头痛、嗅觉减退、视力问题等。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和组织活检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哪些症状应警惕为鼻颅底肿瘤?
头痛:持续或频繁的头痛可能是鼻颅底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特别是在前额或眼眶区域;鼻出血:反复的鼻出血或鼻腔内的不明原因出血可能是鼻颅底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鼻塞或鼻窦不透:患者持续鼻腔或鼻窦不通畅可能是常见症状之一;面部压力感:脸部或头部压力感,尤其是在鼻颅底区域,可能伴头痛、不适感;嗅觉减退:鼻颅底肿瘤可能影响嗅觉神经,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视力问题:肿瘤生长可对视神经造成压力,导致视力模糊、双视等视觉问题;面部麻木或感觉异常:肿瘤压迫面部神经可致面部麻木、感觉异常或面部表情异常等。这些症状可能是鼻颅底肿瘤早期阶段的表现,但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重叠。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鼻颅底肿瘤治疗与预后如何?
治疗鼻颅底肿瘤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耳鼻喉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放射肿瘤科医生等。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肿瘤类型、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鼻颅底肿瘤的患者至关重要,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会影响治疗方案和预后,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开颅手术、经内镜手术等)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可以减少复发风险,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一些鼻颅底肿瘤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可能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患者需要密切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和随访,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刘俊秀,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业领域:
擅长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眼相关疾病及鼻颅底肿瘤等疾病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研究方向:
鼻腔流体力学分析;嗅觉障碍中枢机制研究,咽鼓管功能研究,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教育经历:
2000年-2003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耳鼻咽喉科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7年-2000年 锦州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2年-1997年 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学术任职:
北京市预防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
北京医学会眩晕分会常委
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
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的科研项目/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抗坏血酸对眩晕中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2014-01至2017-12
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腺样体支架的设计与应用,2022-01至2023-12
3.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鼻腔微创支架的设计与应用,2020-01至2023-12
4. 国家科技部,跨模态多元知识统一表征与获取,2019-12至2023-11
5. 国家科技部,大规模多模态医疗行为的智能标注与细粒度识别,2020-11至2023-10

作者:

北青社区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