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传“城”丨“安定娃”走进“时间的故事” 体味最美中轴线上的“晨钟暮鼓”
2024-08-30 16: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益”童成长“文巷”研学安定门街道“安仁学堂”暑期青少年成长营携手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共同举办一脉传“城”之探访中轴线的“时间守望者”主题研学活动。40名地区青少年在专业讲解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古今,探秘钟鼓楼和中轴线上“时间的故事”。

上午10点,青少年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鼓楼,在“序厅”讲解老师围绕“时间的故事”主题,详细介绍了钟鼓楼的特点和其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轴线申遗中的重要地位。

在“北京时间”展厅,青少年们不仅了解了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更是在讲解老师的指导下,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了虚拟击鼓、撞钟,沉浸式学习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

随着展厅遮光帘升起、灯光转暗、提示音响起,一场沉浸光影秀《共鸣》在鼓楼纵横交错的中心券洞内上演。

青少年们和众多游客一起循着钟鼓之声,在全沉浸空间内漫步,体验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计时报时运行机制,回溯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故事。

观影结束后,青少年们跟随讲解老师又来到了“时间建筑”展厅,在这里大家通过模型了解了钟鼓楼的建筑特色,同时还近距离看到了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钟鼓楼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宝匣镇物”。

二十四枚金钱、五色宝石、木炭、五色元宝……伴随着讲解声,青少年们围在展柜前仔细端详着每一件文物。“原来这些文物都寄托着古人对钟鼓楼屹立不倒,避免火灾的美好祈愿。”青少年温宇轩说,通过讲解老师的介绍,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古人都能如此爱惜钟鼓楼,作为今天生活在钟鼓楼旁的人,更应该爱惜我们的钟鼓楼。”

钟鼓楼自古以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我的时间”展厅里,青少年们不仅看到了300余张钟鼓楼不同时期的老照片,而且还通过小喇叭形状的听筒,听到了曾经回响在鼓楼前的老北京叫卖声。

“卖糖葫芦、卖雪花酪、卖大小金鱼……这些叫卖声我们小时候还偶尔能听到,但现在的孩子很难再听到了。”随行的青少年家长们纷纷表示,在鼓楼里可以让孩子们听到这些传统的叫卖声,对于让他们从小了解北京独有的民俗文化很有帮助。

结束了一层的参观学习后,青少年们有序登上了鼓楼二层,在这里25面报时更鼓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随着击鼓表演的正式开始,雄浑有力、气势磅礴的鼓声回荡在整个大殿内。

表演结束后,青少年们跟随讲解老师在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区,依次看到了碑漏、铜刻漏、日晷、香漏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在学习各种仪器运作方法及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钟鼓楼由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所构成的完整报时系统。

结束了鼓楼的研学参观后,青少年们还登上了钟楼,近距离感受了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魅力,并在古钟前合影留念。

半天的研学活动给每一位青少年都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活动结束后青少年们纷纷在钟鼓人家APP上分享心得。

青少年王紫珊在帖文中写道“在安仁学堂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沉浸式地参观和了解了北京钟鼓楼,专业讲解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广场上爷爷奶奶们以舞龙的形式表达着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喜悦,我们期待中轴线随着新时代的脚步焕发全新生机……”

今年,安定门街道“安仁学堂”暑期青少年成长营,围绕“益”童成长 “文巷”研学主题打造的一脉传“城”主题活动,旨在通过研学游实践活动,从家门口开始,让青少年们见万物、看中国,帮助他们走出课堂,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增智启慧。

未来,“安仁学堂”将进一步梳理整合多方资源,围绕自然科学、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童心向党、绿色生活、志愿公益等主题不断升级研学体系,解锁适宜多年龄层青少年的研学活动打开方式,助力“安定娃”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