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 17:49
近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参与出品的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在京首演,浪漫的舞步和曼妙的音乐勾连起徐志摩的精美诗篇。该剧的作曲,是曾创作《孔子》《昭君出塞》《李白》等经典舞剧的作曲家张渠。
在观众心中,张渠是中国古典舞剧的初代作曲“大神”,被网友们昵称为“渠大”。但近几年,他参与创作的舞台剧并不算多,《何以相逢》更是他首次创作舞蹈诗剧。近日,张渠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畅谈自己的创作故事,也坦言自己尝试“走出舒适区”的努力。
《何以相逢》:用音乐营造诗意通感
作为舞蹈诗剧,《何以相逢》没有以人物为中心,而是用《偶然》《再别康桥》等徐志摩的诗篇架构全篇,展现文人的敏感情思和别致的江南风物。正因为剧中几乎没有人物故事线,舞蹈和音乐成为最重要的表意载体。
“舞蹈诗剧《何以相逢》,给了主创很大的想象空间,把文学作品用艺术手段串联。”张渠说,创作阶段,毛伟伟、吴硕两位总编导会从诗歌中凝练意象或情绪,让自己创作符合情绪的音乐。比如在《偶然》的篇章,编导联想到天青色、藕荷色等中国传统颜色,便把难题交到张渠手上:用音乐表达颜色。
什么样的旋律能让人想到藕荷色?这太抽象了,但好的音乐可以给观众带来通感。张渠决定用音乐还原意境和氛围,“藕荷色很淡雅,我的音乐不可能太重,让观众听得很焦虑就肯定不对。”而编导想呈现的天青色,配合的是男子群舞,还原的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张渠创作出空灵的音乐,再加上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营造出的氛围十分写意。
融合表达:拓展舞蹈诗剧发挥空间
传统舞剧创作,尤其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舞剧,音乐往往由一个固定主题贯穿,在不同的场景进行变奏。而舞蹈诗剧追求“形散而意不散”,不能用单一的音乐主题统领全篇,音乐创作的难度和工作量翻倍。
但张渠在创作中寻找乐趣,找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剧中一段男子群舞描绘的是徐志摩在新月社“新月论事”,文人各自抒发文学见解。张渠一下想到了偏蓝调和爵士的风格,仿佛在小酒吧里,大提琴、架子鼓、贝斯演奏摇曳的旋律,带点民国时期的摩登韵味,很符合舞段的氛围。不过,《何以相逢》以古典舞团队为基本班底,这一份音乐多少有点“出格”。
果不其然,两位编导听了这段音乐都说:“你给我们找了点麻烦!”还没等张渠开口问要不要改,他们立刻又说:“但这个麻烦很好,一下就有了新意。”原来,毛伟伟、吴硕两位编导也担心全剧风格过于相似,虽然让古典舞出身的演员打破身体习惯有点困难,但编导们拍板:“音乐不改了,我们去‘板’演员。”
“我非常感谢《何以相逢》,能让我把过去做古典舞剧、做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大型晚会音乐的经验都结合起来,在同一个作品中突破自我。”张渠说。
勇于“叫停”:走出创作“舒适区”
张渠的行业地位,早已由多年前的《孔子》《昭君出塞》等剧目奠定,从那时起,他的音乐就与传统文化题材紧密相连,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不过近几年,他先后忙于冬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央视春晚,以及亚运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中亚峰会五国元首迎宾仪式等国家大型活动,参与舞台剧创作,尤其是传统舞剧作品反而不多。
“这两年我推了四五部舞台剧。”张渠坦言自己在挑作品,“同一个门类做久了就会有惯性,比如现在的古典舞剧基本以人物为题材,做多了难免相似。”他想让自己走出人物题材舞剧的“舒适区”,“我在业内被认为是行家,但是行家不能总干行活儿吧?这没有意思。”
一直以来,张渠的创作涉足很多领域,渴望创新也勇于按下暂停键。此前,他与河南卫视合作过“舞千年”“端午奇妙游”等多期国风舞蹈节目,但今年上半年,他苦于无法创新,干脆直接暂停合作。直到端午前,他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网红院长”姜铁红合作推出《奔腾不息》,亮相《2024端午奇妙游》,张渠才重新找到了灵感,继续创作。
“自从十多年前做《孔子》时我就想到,我要依托舞台作品,用音乐和观众共情共性。”张渠感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观众关注,也值得我永远去开发和探索,带给观众更新也更符合大家心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