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京津冀”| 走近“远古剑客”,揭秘恐龙“蛋”生
北京晚报

2024-09-02 16:15 语音播报

热点

国家自然博物馆

剑龙身上藏满故事

在庞大的恐龙家族中,剑龙类无疑最让人过目难忘:它们体形怪异,深藏利器,身上藏满了故事,让人对其充满遐想。国家自然博物馆与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远古剑客——自贡侏罗纪恐龙特展”正在展出中,60件化石标本“开口说话”,通过“剑客家族”“剑之始祖”“披甲剑客”“宝刀归位”“图穷匕见”“繁衍的秘密”六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剑龙的起源、演化、形态以及在我国发现的剑龙种类等。

观展亮点

唯一的剑龙类皮肤化石

“我们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都是骨骼化石,因为肉体已经腐烂了。而这只恐龙刚好死在一片细腻的泥沙旁边,将皮肤的痕迹留在了上面,让我们知道了恐龙生前的鳞片分布情况。”步入展厅,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助理研究员裘锐带领记者直奔四川巨棘龙肩棘及皮肤印痕标本前,欣赏目前唯一的剑龙类皮肤化石。

凑近看,观众能看到化石表面的疙瘩状凸起。“展柜的这件是复制品,原件在它身上。”裘锐回身一指,不远处,完整的四川巨棘龙骨架引人注目。

这件化石也帮助古生物学家们厘清了剑龙肩棘的位置。裘锐说,有些剑龙除了身体背面有对称排列的小背板外,肩膀附近也长有一对保护自己的“长刺”。在这件恐龙骨架发现之前,国内外科研人员都曾在野外发掘中发现过剑龙的“长刺”化石,但对其着生位置一直缺乏共识。“因为发现的长刺与骨骼是脱离的,大家都不确定这‘刺’长在哪里。”因此,以往专家在复原和装架剑龙类骨架时,均未安装这些“长刺”。而在四川巨棘龙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这对“长刺”保存在肩部两侧,而不是以往推测的腰带处。

世界上最早的剑龙

此次两家博物馆将剑龙始祖——太白华阳龙请进了展厅。展厅中,太白华阳龙的骨架和模型并排而立,带领观众穿越回侏罗纪。

1980年,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发现了太白华阳龙,除几具骨架外,还有两件完好的头骨。这一发现改变了“剑龙起源于欧洲”的传统认识。太白华阳龙生活在大约1.66亿年前,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剑龙。“华阳龙有个楔形的小脑袋,头骨较短,横向较宽,这些特征代表了早期剑龙类的特点。”裘锐指着展柜中太白华阳龙头骨解读,“恐龙头骨很难保存成化石,完整的头骨化石更加珍贵。”剑龙在演化过程中头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可能与它的进食密切相关。

展柜中,一件和平永川龙的肩胛骨化石看上去平平无奇。裘锐指了指L字造型化石的转角位置提示,“您看,这里的骨头是不是变厚了?”他又将记者带到和平永川龙完整骨架前做对比。“变厚的部位曾经骨折过,愈合后有点儿增生了。”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专家曾经与医院合作,利用不会破坏化石的能谱CT扫描化石标本,获得了病理图像和数据。通过分析,专家认为,和平永川龙肩胛骨外部具有明显的蜂窝状骨痂,符合外伤骨折后愈合时的状态。

观展解码

披甲之谜有待解开

剑板是剑龙类最显著的骨骼形态特征之一。这些板状物究竟有何作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展览对太白华阳龙的剑板细节进行了展出。凑近看,剑板的边缘位置并不平滑,而是呈现细细的条纹状。“这些小细沟其实是血管。目前业界认为剑板的皮肤可能很薄,也没什么肌肉。”裘锐说,这些血管的存在为专家推断剑板的用途提供了依据。

有专家认为,丰富的血管让剑板成为剑龙类的“自带空调”。也有专家认为,在遇到危险或者争夺交配权的时候,丰富的血管充血让剑板颜色变得鲜艳,起到威慑对手和争夺交配权的作用。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特展展厅

参观方式:国家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预约

票价:免费

展期:至9月11日

中国地质博物馆

“恐龙蛋”里信息量很大

恐龙作为地球上曾经的霸主,展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恐龙蛋,每一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诉说着恐龙时代的传奇。正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恐龙的‘蛋’生”专题展览,以恐龙蛋与恐龙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恐龙与蛋”“恐龙蛋分类”“恐龙蛋分布”“蛋的启示”四个部分,带观众走进恐龙的世界。

观展亮点

含胚胎的蛋化石定格恐龙“宝宝”发育过程

一枚含胚胎的窃蛋龙蛋化石亮相展厅,呈现恐龙“宝宝”的骨骼分布情况。

专家解读,在目前发现的大量恐龙蛋中,少数蛋化石幸运地保存了其中的胚胎。这些胚胎化石不仅直观反映了恐龙蛋与恐龙类群之间的联系,也让人们得以观察恐龙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定格瞬间。窃蛋龙类是蛋胚胎化石发现最多的类群。这些包含胚胎的蛋通常被归入长形蛋科和巨型长形蛋科,因而窃蛋龙类与长形蛋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21年,科学家发现了迄今最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现存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趣的是,这只恐龙胚胎的头部位于身体下方,脚在两侧,身体背部沿着蛋的钝端蜷缩着,这种姿势与现代鸟类胚胎在蛋里的姿势相似,可能表明了它们在孵化前有着相似的行为。

观展解码

窃蛋龙真的会“偷蛋”吗

步入展厅,各种圆形、椭圆形、长形的恐龙蛋化石静置在展柜中。一组4枚长形蛋化石的旁边,摆放着一张泛黄的标签。它们共同讲述着一段“乌龙”事件。

内蒙古二连浩特是我国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1923年,美国自然博物馆组织的“中亚考察团”在二连浩特附近,发现了埋在沙丘下的一个巢穴及不少恐龙蛋化石。巢穴旁边,有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它的头紧挨着巢中的恐龙蛋。经过对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给这只恐龙取了一个不光彩的名字——窃蛋龙。研究者认为这窝蛋的主人是原角龙,而死在巢旁边的是行窃的“贼”。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宗“偷蛋”冤案才被洗清。古生物学家证实,当年发现的那窝恐龙蛋其实是属于窃蛋龙的,窃蛋龙也许是在孵蛋,也许只是将蛋埋在土下久久不愿离去,它们很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偷蛋者。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一略带贬义的名字仍沿用至今。在窃蛋龙“沉冤昭雪”之前,古生物学家发现相似的长形蛋化石,都会把蛋归属于原角龙。展柜里就展示了一张因误会产生的标签,仔细看,上面的文字描述:蛋化石(安氏原角龙),1984年记录。

恐龙怎样孵蛋

展厅中央,一组巨型长形蛋呈环状排列,格外打眼。“这是恐龙的蛋窝。”专家介绍,在典型的长形蛋蛋窝中,一至多层的蛋呈环状排布,从下至上圆周逐渐增大,中间留有一较大空隙;蛋斜靠在蛋窝表面,钝端朝上,相同方向的两枚蛋成对排列在一起。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结构的蛋窝可以让恐龙蛋不仅能从泥土中获取大自然的热量,也可让亲代恐龙坐在蛋窝的空隙中利用自身体温进行孵蛋;蛋的空间排列方式能够避免蛋壳受到外力作用破裂,便于蛋内幼年恐龙的头先破壳而成。

恐龙蛋在蛋窝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蛋窝中沉积物组成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种类恐龙蛋在孵化方式上的区别。例如,窃蛋龙类和伤齿龙类的蛋窝通常呈开放态,蛋的表面通常无覆盖物,蛋窝中的沉积物类型多样,反映手盗龙类恐龙可能不会选择某类固定的材料进行筑巢,它们通过身体与蛋直接接触的方式依靠自身体温进行孵蛋,并不必须依赖外部热源。鸭嘴龙类巢穴中的沉积物颗粒较细,显示它们会利用富含有机质的材料构筑土堆状的蛋窝,并通过在蛋窝表面覆盖腐烂的植被,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热为蛋的孵化过程提供热量。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临时展厅

参观方式:需通过中国地质博物馆公众号进入预约系统购票

票价:15元

展期:预计展出至11月底

京津冀探展

编辑:匡峰,洪燕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