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故宫“取经”破解斫琴奥秘
2024-09-02 18: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杨致俭制作古琴

中国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均有名琴传世。2018年开始,古琴研究者杨致俭参与故宫博物院古琴馆建设工作,研究传世古琴,重温历代典籍。“无论是传世的古琴文物,还是历代古琴典籍,都是当代古琴制作者最好的老师。”近年来,杨致俭在制琴过程中不断探索、印证其对传统古琴制作技艺的理解,致力于制作“好看、好弹、好听”之琴,传播中国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艺术,目前已陆续申请数十项和古琴制作相关的国家专利,推进传统古琴制作流程规范化。

传世古琴是制琴最好范本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唐、宋、元、明、清流传至今的88张古琴,传承体系明确,是各个时代古琴文物精品和标准器。“古琴的形制即为古人世界观、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综合体现。”杨致俭介绍,历代传世古琴以肃穆沉静为美,面板圆拱,底板平直,象征天圆地方。“传世古琴虽然不会与你说话,但的确是制作古琴的最好范本。”杨致俭说。

古琴制作工艺在唐代初期即臻于完善,当代制琴者仍使用相近似的方式和工艺制作古琴。关于制作古琴的理论陆续出现在宋代、明代文献中,到了清代基本趋于完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国历来不乏优秀器物类艺术作品,但是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能工巧匠能够留下系统性传世著作的并不多见。相较于浩瀚的古琴谱,专门记录古琴制作的文献较为稀缺,但是历代文献还是能找到古琴制作技艺的有关内容。比如,战国时期《考工记》、北魏时期《齐民要术》提到木材使用的原理,宋明时期的《梦溪笔谈》《洞天清录》《天工开物》《长物志》等典籍皆有关于古琴制作技艺的描述。南宋《太古遗音》中的《斫琴卷》是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古琴制作的典籍。

置身典籍,与古人对话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特写

梳理历代古琴文献,杨致俭发现宋代之前的典籍,多注重法度,力图规范古琴制作思想框架,强调琴为礼器,无规矩不能称为琴。宋代典籍则具备相当的实践意义。比如,南宋《太古遗音》记录的取材、合琴、灰法、糙法、煎糙法、合光法、退光出光法、安徽法、制弦、装弦法等步骤构成完整的制琴过程延续至今。又如,苏东坡《杂书琴事》中记载了唐人斫琴密码。世人公认唐代雷氏制作古琴音色绝佳,但不知其所以然。苏东坡动手将雷琴面板和底板剖开查看,发现雷琴具有独特的共鸣腔结构,古琴腹腔正对两个出音孔的位置,其面板的木头稍微隆起,好像菜叶的形状,让声音回旋的出口狭窄,使得琴音在腹腔内保留更长时间,徘徊成韵。

明代典籍更注重古琴制作技术的论述,《永乐琴书集成》《琴苑要录》等收录了唐、宋之前琴谱中关于古琴制作的内容,是古琴制作集大成者。此外,明代典籍增加了大量蚕丝琴弦制作的内容。“古琴历来以蚕丝为弦,虽然近世民间手艺近乎失传,但只要经典仍在,则文脉仍在。”杨致俭介绍,明代文献中关于蚕丝琴弦制作工艺的内容已经非常系统详尽,还附有极其科学的制作工具参考图示。清代制琴文献内容则更为详细、具体,对制琴方法、步骤均有更多科学量化的记录,语言习惯、测量工具也与当代更加接近,阅读更方便。

“置身于千百年传承而来的典籍,沉醉于斫琴的法度和原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他们斫制古琴,奏歌山林。”杨致俭将自己对古琴制作和修复艺术的理解整理成《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图文结合阐述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技艺。

斫琴仅靠掌握数据与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制作好琴的核心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琴,然后使用各种有效工艺手段去完成。”杨致俭定义“好琴”为“好看、好弹、好听”之琴。

衡量一张好琴首先是“好看”。古琴古朴典雅的造型,是美学、音响学的高度统一。古琴的各种形制是经过历代制琴家千锤百炼、大浪淘沙后的精华。宋代以降的古琴谱中,明确记录古琴形制达数十种,这些形制既符合审美要求,又符合声学原理。“好弹”考验着古琴制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古琴指法丰富,与其他乐器相比,其复杂程度惊人。据琴人查阜西、顾梅羹考证,古琴指法名称多达1159个,明确的减字谱符号有1070个。古琴制作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演奏的舒适度和技巧发挥。“好听”是古琴的根本追求,取决于材料、共鸣腔结构、灰胎配方、硬木配件等因素。

传承古法,适应当代

《斫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斫琴图》对古琴制作描绘非常写实传神,图中可清晰看到制作古琴的相关工具。比如,具有曲面弧度的木工铲子,可以掏空面板内部结构,当代古琴制作者仍在使用类似工具制作古琴槽腹。

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当代制作者也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制作古琴槽腹,古人没有数字化木工机械,于是使用多道卡板的方法,确保曲面的准确率。而当代人则可使用现代数字化的木工机械,轻松实现对槽腹造型的要求。杨致俭认为,古代、现代两种加工手段都是可取的。

“作为当代古琴制作者,我们有机会比古人更多地从科学量化的角度进行古琴制作,应用成熟的技术设备更好地了解传世古琴的材料、结构、制作工艺。”杨致俭希望当代制琴者对古琴有更整体的理解,彻底梳理传统典籍,从更多传世好琴上获得正确的数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将其沉淀为一套稳定的模式,再结合具体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的形制。“制作良琴既须顺应自然,传承古代法度和技艺,又应结合当代审美和技术,做出自己的面貌,这是斫琴者一生的追求。”杨致俭说。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