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收入,社会不平等研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北京日报

2024-09-02 23:50 语音播报

头版
进入
京报读书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社会不平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几乎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与人类社会共存。从人类社会与社会不平等进行斗争的历史来看,社会不平等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控制和削弱社会不平等,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力量,取决于基于国家强制力的政策调节。只有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社会政策实施,才有可能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和削弱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具有这种能力,中国社会也更需要国家的这种能力。同时,那些在不平等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抵制和削弱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如此,社会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挑战,更好地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在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正是上述发展历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和特性,以及致力于削弱和控制社会不平等的中国社会的治理特征,使得关于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具有了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意义不仅来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来自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起点、社会体制、发展过程、社会状况和国际影响,因为它们决定了影响共同富裕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和机制也具有中国特色。如果仅集中于关注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含义,缺乏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和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就无法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的社会不平等,而这种认识对于中国治理社会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来说也许更为重要,至少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就中国社会来说,特别是21世纪以来,涉及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很多,无论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无论标题中是否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研究,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方面。首先,很多涉及不平等的研究并非聚焦于社会不平等,或者更准确地说,并非明确地以社会不平等作为其研究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决定了相应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成效。例如,很多研究自称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但有时仅此而已;在笔者看来,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核心理念即是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不仅是社会学中最为传统、成果最为丰富的核心研究领域,对其的关注也是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回应。如果缺乏这一核心理念,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一些研究就是“碎片化”的。

其次,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都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尽管如卢梭所说,“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社会不平等状况、形态、形成机制和效应等都会随着一个社会的制度背景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发达社会、新兴经济体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不平等研究是一个依制度和阶段而变化的主题,它应该被置于制度和阶段变迁的背景下。

再次,对于制度背景和发展阶段的关注,实际上强调的是宏观哪怕是中观的社会背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社会不平等研究的重要性。其实,如果系统地观察近十年来国内外社会学领域中社会不平等的研究,会发现相当多研究的主题仍然是传统的,例如教育获得、代际流动、收入决定等。它们大多是将这些传统主题置于一个变化了的、新的背景之中,从而形成对社会不平等的新认识和新解释,使得传统的研究主题保持着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最后,社会不平等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经济方面的不平等是重要的方面,但并非是唯一重要的方面。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开启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进程中,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平等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权力关系、劳动关系、高度教育、社会福利、工作环境、社会流动等,甚至所谓的“主观社会不平等”等,都会对新的发展阶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不平等研究不仅仅是收入不平等研究。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现代化社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