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当代中国文学就像是场心灵的旅行
北京日报

2024-09-02 23:53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文学是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重要桥梁。好的文学译者,就像很有智慧和定力的航海家,有扎实的本领,有敏锐的感知及反应能力,勇于探索,对语言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文明的智性交流充满信念。王岫庐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外国译者的认知实证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外国译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过程。无论是理论及观念建构、范式分析,还是文献实证、翻译技巧分析及审美鉴赏,此书都有相当不错的学术眼光及前瞻性。作者兼有翻译学和中国文学的多重学术背景,语言条件及文史哲基础非常扎实,视角有其得天独厚之优,能去到一般学人所不能达之境。有学者称,此书“为外国译者群列传存史,增益当代文学研究及翻译史研究,功莫大焉”。

作为行动者的译者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证文献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展示出外国译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理解、外译概况,作者还探讨了翻译实践中的伦理与处境,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对当代翻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文献方面所费心力、所得洞见,尤其值得称道。

对观念史的梳理与理解,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史积累。作者纵论翻译学对译者身份及认同研究,概述有代表性的翻译观,论述阿布朗古尔、西塞罗、帕斯奎尔、德莱顿、歌德、赫尔德、鲁迅、钱锺书等人对译者的界定,从充满分歧与矛盾的隐喻中,看到翻译工作的艰巨与复杂。作者研究了不同的翻译范式,如罗宾逊提出的“奥古斯丁范式—路德范式—浪漫主义范式”、勒菲弗尔与巴斯奈特归纳的“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施莱尔马赫模式”等,考察译者与译文的处境变化及其对文本“延异”新生的意义。作者进而探讨了译事中的多元叙事与单一理解矛盾,强调翻译回到文学本体的重要性。作者对译者行动之文献整理与研究亦有洞见,研究译者的行与知,工程极其浩大,译者的译著、手稿、信函、访谈,乃至翻译出版计划、出版合同,都是收集研究的范围。但文献是不可能穷尽的,作者强调:在文献研究时,需要借鉴“独特适当性”原则,即“去描述,去关注具体事件,去找到对特定情境的独特适当的叙述”。可能是基于这样的原则,也可能是限于篇幅,作者隐去了更多的原始文献,其中包括译者原始文献、编译者信函、编辑手稿等,20余万字未收入此书。

文献整理是无言的学问大道及求真之路,远非巧言令色及赞歌颂词所能比拟。近年有一种声音,号称是抢救当代文学史料,但要真正把“抢救”工程落到实处,不流于曲学趋时,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学问眼光和学术功底。记录“作为行动者的译者”的知与行,既是为动态的当代文学保留值得保留的记忆,也是为文明交流史留存史证。

译者的“再创造”

该书通过大量的访谈和案例分析,展现了外国译者在面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的复杂心理过程。他们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更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认知之旅,既是对外国译者专业素养的考验,也是对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磨砺。作者将外国译者区分为学者型译者和专业型译者,并详细分析了这两类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其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推动作用,特别强调了译者的“再创造”能力。

在探讨外国译者的认知过程时,文化差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书中通过多个翻译案例,展示了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有的译者选择直译,力求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有的译者则采用意译,力求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不仅反映了译者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文化差异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译文的误解和扭曲;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激发读者兴趣和想象力的源泉。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翻译对文学的意义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担当文明交流的重任,也促进语言再生的可能性,译者是语言的先知与文学的独特创造者。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

《中国当代文学外国译者的认知实证研究》收录了作者和温侯廷、顾爱玲等尚未被中国学界充分重视的译者之间的对话。这些极有语言天赋的翻译家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有的译者表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他们通过作品与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有的译者则坦言,翻译是一项孤独而艰辛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每当看到自己的译文被读者接受与懂得时,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

外国译者通过翻译,不仅走进了中国作家的内心世界,也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他们用自己的笔触,将那些遥远而陌生的故事,转化为外国读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细致入微的对话,不仅让外国译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经验的丰富性,也让不同的读者有机会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译者’这一传统翻译及文学研究中相对沉默的主体,是实际翻译史的书写者,也是翻译学研究范式更替最直接的推动者与见证人。”《中国当代文学外国译者的认知实证研究》揭示了外国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的整体性视野,不仅“勾勒出当前活跃在国际译坛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外国译者的动能与生态”,也为回顾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典籍的外译史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与路径。

(作者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