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服务生活→服务生产!北京服务业这样拉动经济引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5 07:34

热点
进入
温故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从手机下单叫外卖到以贷款方式买车,从跨境医药电商试点到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等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陆续在京落地……改革开放46年来,北京的服务业从点滴生活服务开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服务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发展三产解决人民生活“几难”

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曾一度被忽视。住店难、吃饭难、乘车难、做衣难、修理难……针对各种生活不便,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做出四项重要指示,其中明确提出“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们生活方便、安定。”服务业作为北京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项,在198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明确提出,“可根据当地需要,积极组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的饮食业、修理业、服装加工业以及各种零售商业,使它们有一个大的发展”。随后,北京成立发展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市统一制订发展规划。(1981年5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把首都建成生活方便城市》)

1985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人民生活“几难”的若干规定,并明确提出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上下左右内外联”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各方面,也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方便。(1985年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放宽政策加强领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85年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群众生活中的诸多不便逐步得以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地旅客出差到北京常遍寻不着旅店。当年曾在长春汽车配件一厂工作的工人刘光甫说,那两年到北京出差有个诀窍,就是去澡堂子凑合一宿,好歹有地儿住。经过大力发展三产,上述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变。1985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商业服务业网点1.5万多个,相当于上年全年网点建成总数的3倍多。1987年上半年,北京已有大小饭店、旅馆3900家,总床位达43万余张,“住店难”得到初步缓解,改变了过去那种外地旅客“想北京、盼北京,到了北京看星星”的状况。(1987年8月4日《北京日报》1版,《进京不再“数星星”》)

1987年8月4日,《北京日报》1版

1984年,原宣武区机械厂经营不善,将车间改为红楼旅社后生意兴隆。 李晞摄

1984年,利康烤鸭店开业后推出了“提盒送鸭,服务到家”的业务,附近居民率先享受到预约登记、送餐上门的服务,烤鸭店也赢得大量回头客。此后,利康又先后成立了清洗公司、搬家公司、送餐公司等,服务市民的同时,短短6年时间便发展成为一个有18个企业的集团,固定资产由60万元增至400万元。(1991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市场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1988年,利康在北京乃至全国首创搬家公司,赢得市民的赞誉。 李士炘摄

在改革大潮中,人们打破了老观念,传统第三产业得以兴起,方便了居民生活,京城服务业也开始走向社会化、现代化。

打破界限服务业比重首超二产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199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第三产业发展做出的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制定了6条和24条第三产业扶植政策,并强调要继续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要组织城乡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办,吸引外省市和外商来办。(1992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3版,《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1992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3版

服务业逐渐由过去“就业”“便民”的起点进入一个新阶段,打破了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以1994年开始破土兴建的北京金融街为例,到1999年时已引来十余家国家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管理机构和几十家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相关金融服务企业,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6.7亿元。不仅如此,业已入驻金融街的企业还为这条街带来了两万多名常驻办公人员及流动人员,餐饮、酒店等服务业也随之兴起。1997年下半年在金融街率先开业的顺成饭店,客房出租率总在80%左右,每周二至周四的会议高峰期更达90%以上。与全市酒店平均40%的客房出租率相比,这里红火的经营状况让不少同行眼红。(1999年7月23日《北京日报》6版,《一平方公里 托起西城经济一片天》)

1999年7月23日,《北京日报》6版

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法律服务业成为海淀区的新兴产业。巴渝科贸公司是1999年3月开业的高科技企业,主营网络支持软件的开发。公司开始运转后,就与一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常年合作协议。在一次与外商的谈判中,由于律师对合同的专业把关,公司避免损失达450万元。仅1999年,海淀区新增的法律服务机构就有11家,全区18家律师事务所1999年实现收入3192万元,比1998年增长31%,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列第一。(2000年4月13日《北京日报》6版,《大批律师涌进“村”》)

1999年,市民只需拨打电话预约,北京电报局163网的工作人员就可上门服务。

包括信息业、咨询业等在内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为三产跃居“老大”起到了推动作用。截至1994年,北京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1995年服务业比重超过50%,与改革开放初期的23.7%相比有了显著提高,标志着北京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经济城市。(2009年9月2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稳居全国第一》)

1998年,北京创下了国民经济增长9.7%和财政收入增长20%的业绩,而第三产业正是背后主要的支撑力量:全市每1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就有56.3元来自第三产业,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来源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1999年2月25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经济一年间》)

此时的北京,大中型商场星罗棋布,宾馆饭店遍布京城,通讯网络四通八达,便民服务丰富快捷……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不仅造福了百姓,更加快了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引擎

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服务业又迎来一次大发展的机遇。北京市在第十次党代会后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2008年北京《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发布,要求抓住奥运会举办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战略机遇,重点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格局。(2008年1月9日《北京日报》4版,《提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促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2年4月6日,《北京日报》2版

一系列“催化剂”的注入,促进了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生产服务”逐渐取代了“为生活服务”,成为第三产业新的顶梁柱。在全国率先完成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北京,迈开大步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全面转型。

2004年,继美国爱普斯顿、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大型跨国公司、金融巨头落户CBD之后,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将北京事务所迁至CBD地标建筑之一北京财富中心。与普华永道这样的中介机构结伴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巨头。截至2004年10月,24家外资银行的北京分行中,有17家在CBD;全市共有2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其中21家都落户在CBD及其周边。仅占北京建成面积0.8%的CBD,2008年对本市地税收入的贡献率高达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收入超过了85%。根据测算,这栋高级写字楼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等。(2008年10月12日《北京日报》1版,《从“服务生活”到“服务生产”》)

2008年10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牡丹”电视,是曾经家喻户晓的京产名牌。2001年,随着市场变化,“牡丹”电视黯然退出了家电制造业。好在凭着一流的数字电视检测技术,研发成功了国内首台码流测试仪, 并很快打开市场,短短一两年就从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外资品牌手里抢过了饭碗,并在国内视频检测行业成了领头羊。从卖电视机到卖技术,2008年牡丹集团正式告别传统制造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全面转型。当时,中关村园区希望借牡丹园一方宝地,打造中国自己的数字电视产业,与正在寻找转型出路的牡丹集团一拍即合。于是,一批“牡丹”人变身为现代科技孵化器运营服务人员,每天忙活着向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工商代办、项目扶持资金申请……截至2014年,整个园区已有18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科技型企业及中介机构占到75%以上,有4家经过孵化成功上市;园区产值达26.8亿元。(2015年2月2日《北京日报》1版,《重访牡丹》)

从2005年至2009年,北京GDP累计现价增长74.4%,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累计增长高达109.8%,成为拉动首都经济的强大引擎。(2007年1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新服务业:释放北京经济新动力》)

2006年,以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业开始上升为中关村地区的支柱产业。孙戉摄

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北京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培育服务业经济。服务业日益成为引领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2013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破万亿元的城市。(2015年10月9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80%》)

2012年2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开启了一场产业开放式改革探索。短短几年间,北京累计新设服务业企业64万家,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在京落地。北京通航法荷航是国内首家外商控股飞机维修企业,其前身是法荷航北京航线维修站。以前,该站只能服务法荷航自有航班,服务业扩大开放后,北京取消了外商投资飞机维修项目的中方控股限制,北汽集团旗下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法荷航维修工程参股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通航法荷航。新公司2017年投入运营后,开始对外承接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航线维修业务。在法荷航为北京带来先进经验的同时,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也借此进入了民航维修领域。(2018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2018年1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2019年,经国务院批复,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2019年4月1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新一轮开放试点锁定177项任务》)

2019年,“两区”建设推动了首都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潘之望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从那一刻起,北京“两区”建设扬帆启航,翻开了首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