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津冀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09-06 15:01 语音播报


历史的诉说总带有历尽千帆而看尽浮华的豁达,但放之于每一个当下, 足以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震撼、自豪,而后去懂得珍惜。

松弛的城市 不“松弛”的长河

作为此次联合采访的“首团”,我们从北京出发,追随运河脚步,向天津、河北而去。京津冀三地紧紧相连,一水穿线,尽管地域上非常靠近,但每个城市仍然各有特色,在运河沿岸发展出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

第一站自北京通州出门右拐,来到“哏都”天津。都说天津“松弛感”满满,见过闷热天气中仍泰然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以及狮子林桥头游泳的大爷们,始觉信然。

天津人的乐呵刻在骨子里,大运河的故事却没那么“松弛”,而是充满拼搏的激情与豪气。

记者先后奔赴天津博物馆、武清区博物馆,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与“泉州”戳记陶罐、《清乾隆漕运图卷》、导流济运碑等镇馆之宝见面,天津运河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过去的天津乃九河下梢,码头林立,既是南北水运枢纽,且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站点,人员、船只、货物吞吐量巨大。特别是武清段,其为天津境内进京前的最后一站,武清段承担起“物流园”的作用,南来货物在此储存分拣,而后运入京城。元朝时,政府在武清设立十四仓,为官方属性的物流仓储。可惜古十四仓于今不存,还能在哪感受漕运繁华?采访幸而遇到本地运河专家——天津博物馆历史部研究人员安秋州和武清区博物馆副馆长沙福山。他们都建议记者:“不如直接去看运河。”

随着指引,我们来到三岔河口。曾经万船汇聚的漕运枢纽,如今褪下繁华,依然碧波荡漾,眺望宽阔水面,仍可想见当时场景。今日运河的货运功能虽已不再,却成为八方游客的汇聚之地。向北远望,视线跨过狮子林桥、金钢桥,与桥轮合一的运河之眼对视,看风景的人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近处,运河游船起航,载着游客观赏沿岸风景。河水哗哗奔流,欢快不歇,一如千百年前船工号子的嘹亮。

实事求是的故乡 事在人为的故里

沧州的运河说不完,听说我们探访运河之宝,当地“向导”直发愁:那可太多了,你们几天也走不完。在沧州,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处文化地标或典故,南川老街、铁狮镇海吼、《水浒传》中林冲发配地……可见沧州的文化底蕴丰富而厚重。

悠久文化与昂扬精神都是珍贵的运河“宝藏”。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真是一处“这么近,那么美”的运河“宝藏”打卡地。

大运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均呈现其中。从北京景泰蓝、天津杨柳青年画,到江南发绣、文房四宝,千里运河非遗汇聚于此,还有非遗大师开展活态展示和传承体验活动。这里的一站式采访也为后面行程提前做了功课,可谓一举两得。

寻访沧州运河“宝藏”的过程中,还意外找到了两个成语。

一为“实事求是”。它出自班固所作《汉书》中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评价。刘德是汉武帝刘彻的兄长,带领诗博士团队搜集整理了一批先秦古书,今日所见《诗经》《左传》《尚书》等文献均出自他们的努力。

再有“事在人为”。在沧州市捷地分洪设施,保存着两块乾隆御诗碑,上面记录了捷地分洪设施修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乾隆亲临现场、指挥工程的“工作手记”。文中提出的“事在人为”一词,沿用至今。现在回想这趟历经数月的京杭大运河探宝之旅,也颇能生出“事在人为”的感触。

来到衡水段大运河边,眼前景色为之一变。高楼大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绿荫与平原村庄。大运河穿行于广阔田野间,仍为沿线农田提供灌溉之用。

走出家门,没几步就上了河堤,清流绿野,是村民们从小惯看的景色。河边阳光正好,乘凉摸鱼好不惬意。让人看了心痒,真想支起帐篷,来一次运河露营。

这样人与运河和谐相处的场面归功于当地的水利工程。为减缓运河流速,几百年前衡水段大运河就挖出众多弯道,并在容易决口的河道拐弯处修建水利工程。长200余米的华家口夯土险工是一项奇工,保护附近村庄百年不受洪水威胁;故城县郑口运河大桥下的六座挑水坝与“龙尾埽”相配合,减少水流冲击。

让人惊叹的不仅是沿线运河儿女的水工智慧,还有传续不断的运河文脉。故城县内有一座近300岁的甘陵书院,始建于清雍正五年,神奇的是,其旧址如今仍是学府,正是故城中心小学所在。300年来,这里书声琅琅,多少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期望诚心求学。你听,孩子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古老书院的廊下檐角,一日亦如百年。

听运河诉说与运河共情

生于运河畔,长于运河边,以前,如果猛然有人问起我对大运河的感情,我会多少有点儿不知所措。那种感情大概就像平静的河水,悠悠地流淌着,陪伴着,不温不火。但这次沿着大运河外出采访,却让我内心一次次泛起波澜,大运河“流淌千年,纵贯南北”这气势恢宏的描述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在文物里、在遗址边、在故事中,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于每一个运河沿线城市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行走间去了解大运河,采访大运河的故事,是一次心灵的召唤,唤起的是自豪、是珍惜,更是传承的责任。

“这里曾经是漕运总督府的所在地,地位非比寻常”“我们这儿有个特点叫‘闸河’,闸多势必就带来大量人员的停留,吃穿用度需求就高,自然就带来了商贸繁荣”“临清钞关在当时,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这里有北方都江堰之称,体现了古代先进的技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当地的专家学者介绍各自的运河文化,每个人在表达中,都带着对家乡运河强烈的“自豪感”。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大运河之于每一个沿线城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印记。我们也被感染着、感动着,与采访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历史的诉说总带有历尽千帆而看尽浮华的豁达,但放之于每一个当下,足以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震撼、自豪,而后去懂得珍惜。

逐水而居,是人类进化、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趋势,足以证明水对于人的生活、城市的发展的重要性。它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的基底,还可以是交通要道,是城市景观,是集聚活力与魅力的新场景。对于如今的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正承载着历史与现代发展的新希望。

开眼看运河 梦中念通州

清晨6时,扬州城早早醒来。富春茶社里一只汤包一盏茶,香气袅袅,运河悠悠,浸润了江南。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话说运河、探寻瑰宝”采访团第三队于7月初踏上南下列车,进入江苏“寻宝”。此站寻访京杭大运河流经江苏北部的四座城市,收获满满。

扬州城里到处都是运河印记。在快140岁的富春茶社,总经理徐颖宏娓娓道来,可以说大运河一手包办了当地的早茶文化。安徽的魁针、杭州的龙井再加上珠兰花茶,就是扬州早茶人手一杯的魁龙珠了。与茶相配的五丁包也能寻到运河渊源,海参、鸡肉、五花肉、笋丁、虾肉丁,食材中有沿运河而来,有因运河而兴,“食不厌精,体现出当时扬州当地多富商。而江南富庶离不开运河。”对茶社及茶点历史,徐颖宏如数家珍。

来扬州探寻运河瑰宝,一定要去坐落于运河三湾畔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里收藏的运河瑰宝数不胜数,采访团还遇到了“老乡”——来自路县故城遗址的文物。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研究部负责人刘勤告诉团队,通州是运河北首,而路县故城遗址的发掘不仅是通州的重要考古发现,更是运河流域的重要考古发现。诸如此类,运河沿线文物汇聚于此,一馆十三展,洋洋大观。

在醋香弥漫的镇江寻访运河时,天气潮热难耐,犹记得镇江市西津渡景区工作人员王景带我们边走边讲运河,挥汗如雨。

行走间,收获颇丰。公益性质的救援队我接触过不少,没想到历史上第一支救援队就诞生在镇江运河边。把中国救生博物馆的时间推回到明朝,这处院落名为“救生会”,由镇江各大名门世族出资建立的专门帮助在漕运或渡江时出现危险的人。说到这里王景很自豪,她说镇江的救援传统可以追溯至宋代,镇江也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救援的城市。

千年运河,看尽人间悲喜。历史上,大运河宿迁段被称为治河咽喉。这背后有一段悲伤的故事。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展示馆馆长韩爱军介绍,宿迁有一座古城名曰泗州,清康熙年间由于连日降雨,黄淮洪涝,导致泗州淹没在洪泽湖底。韩馆长感慨:泗州城可谓是中国的“庞贝”。

在漕运古城淮安,大运河办公室副主任陈媛媛成为采访团全程的“运河向导”。在淮安,你能清晰感受运河作为重要运输通道的作用,目前唯一现存的明代运河闸口清江大闸就位于淮安。而在淮安船闸,更能见识到运河航运的繁忙,亦如古时漕运的千帆过境,舳舻千里。

聚焦副中心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