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快来看看“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张胜

2024-09-07 08:41 语音播报

城事

9月7日将迎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正所谓“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俗话讲,“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对此,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京华说,“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从中医角度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她解释说,通过“秋冻”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

杨京华认为,适当“秋冻”,可以让人体阳气逐渐从开放状态进入收藏蓄积的状态。同时,适当的“秋冻”可以减少毛孔开放、热量流失,同时也预防穿得太多时毛孔受热开放、出汗多,降温时反而容易导致风邪、寒邪入侵。

她提示,“秋冻”也要科学,“秋冻”不等于挨冻。有一些人群是不太适合“秋冻”的:比如,年龄小、体质弱、经常感冒生病的孩子不适合,正在生病或疾病初愈的孩子也不适合。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炎、经常腹痛的孩子也不适合“秋冻”。

“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杨京华强调,初秋、仲秋不那么冷的时候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但一旦进入深秋,或者是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不能“秋冻”。

“还要注意,不是人体所有部位都适合‘秋冻’。”她解释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比如,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还有双脚容易受凉。这些部位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门户,即便适合“秋冻”时,这些部位也需要适当的保暖。

杨京华提示公众:“秋冻”一要因时制宜,二要因人而异,三要根据部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针对白露时节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大的情况,杨京华说:人们能感觉到口咽鼻腔的干燥等典型的“秋燥”;但同时夏天残留的暑湿未尽,很多孩子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的情况。

她建议,在饮食调理上,要润肺防秋燥、健脾祛湿邪。推荐多吃西红柿、银耳、莲子、百合、莲藕等润肺生津的食物,还可多吃山药、板栗、小米、芡实等益气健脾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烧烤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

在日常的调理上,杨京华推荐了“一粥一汤一茶饮”:

“一粥”就是百合莲子粥。百合润肺养心安神,莲子健脾益气,放在一起煲粥,可以起到健脾润肺的作用。还有就是山药薏米粥,山药可以养脾阴,而薏米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合在一起煲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一汤”,推荐金桔瘦肉汤。2-3个金桔,加上适量的瘦肉来煲汤,可以很好地缓解干燥所引起的咳嗽、咯痰、咽喉不适的症状,同时能生津开胃、促进消化。

“一茶饮”,推荐用陈皮、柠檬,加少许蜂蜜,煮一碗茶饮当作日常饮料,既能够温中理气,又能够润燥生津。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