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为一组建筑,形制也相同。据《析津志》载文:钟楼“阁四阿,檐三重,悬钟于上,声远愈闻之,”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宫室的同时重建,不久又毁于火。直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奉旨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重建时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矗立的《乾隆御制重建钟鼓楼碑记》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钟楼的情况。
在1750年历时五年绘制的最早实测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上,钟楼的位置显示是坍塌状态。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最后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道光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清政府面临军事行动的威胁,先是激烈交战,而后经过谈判,在10月13日将安定门的控制权移交给了英法联军。英法联军就这样进入了北京城。
英法联军中的一部分人登上安定门城楼。他们中有一个身穿上校军服的法国军人,拿着一个发明不久的照相机,查看着地形,他是法军测绘部负责人,他叫查尔斯-杜宾,此时正是北京一年当中最美的秋季,秋高气爽、枝繁叶茂。
安定门城墙是北京内城的北城墙,当杜宾沿着城墙移步西行时,西南方向,两座高大的建筑吸引着他。尽管杜宾站在城墙上,他依然需要仰视那两座比城墙还要高的建筑。此时的太阳刚刚从东南方向升起不久,斜射而来。他将镜头朝南,由北向南,随着快门按下,北京钟鼓楼的合照就这样诞生了。这也是北京城内第一张照片。
顺着钟鼓楼向南一条直线延伸,远处是两座小山包,山包上有一高一低两个亭子,高的亭子是景山上的万春亭,西侧矮一点的亭子是辑芳亭,钟楼、鼓楼、景山万春亭被一条笔直线穿在一起,这条线就是北京中轴线的北段。自钟鼓楼到景山。这里是北京中轴线的北段,北京城作为都城悠长的历史便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