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举行庆祝第40个教师节主题汇演致敬全市教师
2024-09-07 22: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4年9月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三层演播厅,隆重举行“致敬与起航”北京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主题汇演,以此向辛勤耕耘在首都教育战线的教师们致以崇高敬意,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同志出席并致辞,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市教育两委及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及师生代表等近700人现场观看了汇演。

于英杰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市教育两委,向首都教育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祝贺,向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员工致以诚挚敬意和节日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谱写了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非凡历程。他勉励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重要战略部署,继续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争当新时代的“大先生”。

主题汇演分为“勇立潮头”“中流击楫”“山高水长”“后浪奔涌”四个篇章,通过“初为人师”的90后青年教师代表,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通过70后、80后“匠心良师”的中年教师代表,展现了他们在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成长与担当以及深耕在教育一线的坚守与奉献;通过“一生为师”的老年教师代表,启迪着我们对教育传承和担当的深刻思考;通过首都师范大学晨曦研究生支教团的师范生代表,展现了“未来之师”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精神风貌,他们是首都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教师代表的真实故事和精彩的文艺演出,立体展现首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生动诠释首都教育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的担当作为。

这场汇演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体验;是首都教育40年发展历程的光辉缩影,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展望。北京市将进一步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书写建设教育强国的北京篇章。

主题汇演讲述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杨迪之

6年育人生涯,让我深深感受到,青年一代的信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信仰的滋养。

在课堂上,曾有学生对“树立100根电线杆为一户通电”的脱贫案例,发出疑问“这值得吗?”我知道,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实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的真诚努力。

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份努力的意义?其实,这对于北京的孩子有点太难了,很多孩子没见过大山,更没见过大山里的茶农。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搜索相关资料,走进大山深处茶农的家,亲身感受这份努力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看到了曾经不通路也不通电山村的新面貌,也亲耳听到了60多岁老茶农的脱贫故事,因受益国家电力扶贫、户户通电,他申请贷款开办起了茶厂,年收入由原来的9千多块变成了5万5千多块,彻底摆脱了贫困。那一刻,他们提出的“这值得吗?”得到了最好的回答,学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后来,我们还设计了街头采访,让学生在退伍老兵、快递小哥等人的讲述中,更真实地了解到一个个平凡普通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是崇高理想的追求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伟大实践的讲述者、青少年成长的引领者。未来,我将和所有青年教师携手,共同传承教育家精神,讲好新时代新思想改天换地、推动当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故事,讲好党领导人民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每一位中国人奋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引领中国青少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成长成才!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龚长霞

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启蒙老师,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耐心,在心里种下一颗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种子是我的重要责任。

2016年,我从武汉大学读完生物学博士以后,进入了清华附小工作,成为了一名科学启蒙老师。在那里,我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养殖,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也引导他们体会坚持和挺拔的力量。在辛苦种出的蔬菜被虫子一扫而光时,在铲子把我们的手都磨破时,在菌菇包上长出了很多畸形菇、生长堪忧时,在辛苦孵化的芦丁鸡却是小头啄壳、遭遇难产时,我都鼓励孩子们不要放弃,我们一起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寻找原因,进行补救。孩子们在体验科学探索乐趣的同时,也培养出了爱钻研、能坚持的好品质。

一天,学生发现大学荷塘的水有异味和泡沫,他们担心会影响荷塘里生活的动植物。我鼓励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于是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有了47次实地考察、73页考察记录和1296个水质数据,当然,还有许多次研究遇到困难时的沮丧和眼泪。终于在无数次来来回回的复盘、归因、调整和再尝试之后,我们提出了改善荷塘水质的方案,其中一条建议还被清华大学采纳并实施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那一刻,孩子们的喜悦与成就感让我深感欣慰。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是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钥匙。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能激发他们成为科学家的潜质。我相信,只要永葆好奇、敬畏生命、无惧挑战,孩子们献身科学的梦想之花,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绚烂绽放。

图片
北京大学 舒浩文

刚才龚老师分享了作为一名小学科学启蒙老师的故事,我则是一名从事电子科技研究的青年教师。我和龚老师是育人赛道上的接力奔跑者。

过去一年,我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我的研究方向是光电子集成芯片,它是下一代通信、高性能计算、医疗传感的关键技术,也是事关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一代芯片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

为实现自主可控的光电子集成芯片技术,我们在相关方向开展了近20年、跨越3代研究人员的不懈攻关。屏幕展示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款芯片,它只有一个硬币的十分之一大小,但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片上光学增益,体积缩小至传统设备的千分之一以下,可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领域。这一成就是我的老师,王兴军教授,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不足20平米的实验室里迭代上百次的成果。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有许许多多像王老师一样的科学家,带领着年轻人接续传承,不断突破自我,勇攀科技高峰。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倾心教诲,才让像我一样的万千中国青年选择科研作为奋斗终生的事业。

祖国的召唤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鼓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前行的源动力。今年四月刚刚去世的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院士的一句话,一直深深打动着我:“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芯片事业前辈的夙愿,必将激励着我辈接续奋斗。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青春就应该为祖国而燃烧,生命就应该为创新而澎湃。

图片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启聪幼儿园 

胡艳丽

我从事特殊儿童康复、融合教育工作已经20多年了。特殊儿童的康复之路是艰苦的,特殊儿童家庭经历的艰辛更是难以想象的。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天路灯下母子俩的身影,空荡荡的马路上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是我的学生,一名来自山东的 4 岁听障儿童问:“妈妈,为什么我总是天黑了才能出来玩呀?”妈妈回答:“因为放学后还要上言语矫治和语言训练课呀,咱们每天多学一点儿,就能早点回老家找爸爸了。”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听障儿童的不易,那一刻,我知道唯有提升专业能力,才能不负他们的背井离乡,不负一名康复教师的职业使命!

在与这些特殊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见证了太多令人动容的瞬间。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主动拥抱了我,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是对世界的重新接纳;智力障碍的孩子,在学会了自己系鞋带后,兴奋地跑过来拉住我的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初入融合班的听障孩子,从每天到处溜达,到成为热心帮助同伴、老师得力的小助手时,眼中充满的自信……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跨越。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特殊儿童融入集体,同时引导其他孩子学会接纳差异、关爱同伴。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温暖而有质量的教育,帮助每一名特殊儿童自信地走向社会、拥抱未来,给予他们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与所有孩子一起,共同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是我毕生的夙愿和不懈的追求。

图片

清河中学 刘乐天

我第一次到新疆,就是以援疆干部的身份来到和田。迎接我的,是土,是遮天蔽日的黄沙。我不禁感叹,这里的孩子们,跟我的孩子,应该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当我走遍和田市两百五十多所学校,我看到,孩子们已经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想,如果他们的眼中,能再多那么一点“光”,该多好啊。

于是,我们的交往、交流、交融“三交”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上千名师生来到了他们向往已久的首都、看到了只在课本上见过的长城、颐和园。当我带孩子们参观完中关村科技园后,他们的负责人满含热泪地对我说:“新疆的孩子们太需要这些了!”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太淳朴,太可爱了!

我们在和田初步建立了“全链条”科技教育示范体系。北京援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有了科学乐园,海淀小学有了创客中心和海淀文化馆,和田三中有了校园科技馆,五中有了钱学森航天馆。和田市所有的师生都可以登录海淀教育资源平台,也都可以通过全息课堂与北京同上一节课。而“京和科技月”的无人机群,则把首都的“新风”吹遍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让那里的孩子们学科学、信科学、爱科学,点亮了孩子们眼中闪耀的光芒!

我,只是首都教育支援工作中的普通一员。还有很多同志,在雪域高原上,在茫茫大漠中,在辽阔草原里,默默奉献着,共同谱写边疆教育的奋进诗篇。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 林存真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我深切体会到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必须在服务国家使命中寻找灵感、展现价值。

作为“双奥之城”的高校教师,我有幸两次参与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特别是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设计中,我带领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和推翻重来的极限挑战。每次修改似乎都在接近完美,却总是感觉少了那么一点点。一个个0.2兆字节大小的会徽图形文件,最终累积到了15个GB的总量。保密工作室的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个阶段的修改稿,甚至连十几米长的卷轴上也画满了我们的设计方案。面对这些密集的修改,有学生曾对我说,“老师,搞艺术设计太痛苦了,尤其是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这时候,我就带学生去了央美校史馆,给他们看了一张1958年的照片,上面教学场景中师生的背后有一个横幅,上面写着“全世界在看着我们!” 我跟学生说:“我们做的冬奥形象景观设计,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容不得半点瑕疵与不完美。展现最完美的国家形象,这是我们的责任啊!”

2017年12月15日,两个会徽终于正式发布,它们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更是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更要将这种对文化的执着和追求传递给下一代。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片

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 王俊成

新时代,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学校坚持“本真致美、立德树人、成就未来”的育人理念,实行教导团队制和广泛导师制,老师们用精神、情感、学识和修养“深度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我作为校长,也参与其中。曾经有一位高三同学,选我作导师。这个同学聪明、善良、有潜力,但不甚刻苦。我找他见面谈心时,他有点惬意的半躺式的坐在我对面。交流过程中,我问了他三个问题:一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靠什么?二是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是你对于家、国和民族、社会有怎样的担当和贡献,体现怎样的价值和尊严?这时,我看到他很认真、很庄重,眼神里透着深沉的思考。我跟他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青年,应该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引领者,而不仅仅是时代潮流的追随者,更不能是坐享其成的慵懒者。此时,我能感受到,他深受触动,我们俩个的内心都在升腾。这个同学通过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们有一位考了北京市理科第一名的学生曾经这样说“学校和老师给我的,是一颗明确方向、不惧外界评判与人生坎坷的大心脏,让我养成了着眼于未来、心系社会的大思维。”实践证明,新时代教育赋予优秀学子的,绝不仅仅是分数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志向高远和品格高尚。教育更在于激励和唤醒,育人先育德,我们要善于用“高尚”和“高远”去激发引领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 张凤霞

36年,200多个教学班,近万名学生……当我结束教师职业生涯回头观望时,自己颇有一种“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感慨,深感学生的成长构成了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1988年7月,青涩的我怀着教师梦走上了师范教育的讲台,那些青春的面庞以洋溢的热情接纳了我的青涩。天安门广场前的驻足,大运河桥头的篝火晚会,什刹海的泛舟,玉渊潭的流连,课堂上的朗朗书声,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我的第一届学生就这样以多彩的姿态走进了我的心底。

今年6月12日,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课。我的课代表,在大家考完试后,执意要为大家读一篇演讲稿。这篇稿子的内容于我颇有似曾相识之感。他读完时说:“老师,这内容熟悉吗?这是我妈妈20年前在您的班上完成的演讲稿!”这时,我已止不住泪眼婆娑……这娃娃每天听课时都坐在第一桌,离我那么近,他却从未说过他妈妈的故事!而今,他的妈妈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未来,他也将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教育是使命,亦是传承。正是一代代教师、一批批学子用他们的努力与奉献,共同构筑了师范教育的一道道风景,将教育这项国之大计在接力中延续。杏坛树人毕生愿,桃李不言自成蹊。惟愿今日桃李,俱为明日栋梁。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黄会林

我出生于1934年,今年90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正读初三的我毅然报名参军。在清川江大桥保卫战中,仅我所在的高炮512团就有百余位战士英勇牺牲,而我却在命运的眷顾下幸存了下来。从那时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笼罩了我——必须以“幸存者”之身,实现战友们未竟的遗志。

1958年,我提前留校从教,成为北师大中文系的一名教师。从此,我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入祖国教育事业,至今已六十六年。六十余年来,我听从祖国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勇于探索、敢于争先,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研究方向,每个领域都全力以赴,每次转型都身先士卒。

从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到师大校园的三尺讲台;从推动戏剧文学教学改革,到创建北师大影视学科、艺术与传媒学院;从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到推动中国电影民族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我的教学生涯横跨文学、戏剧、影视、传播、文化理论等诸多领域,把一批批学生送往了理想的彼岸。

出生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成长于筚路蓝缕的新中国,奋斗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作为一名“90后”,我觉得自己依然年轻,正如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永远年轻!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早已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融入血液,奉献终生,矢志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寄予厚望,我衷心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以教育家精神塑造自我,努力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大国良师,用教育情托举中国梦!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