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运河有戏”演出季重点支持项目——原创音乐剧《北上》在副中心首演
2024-09-08 21: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昨天(9月7日),中文原创音乐剧《北上》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演。

本剧力邀北京双奥艺术家及百老汇视觉艺术家强势加盟,许多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加入演出,震撼人心的360度全景移动大船与现场演奏共同带来超沉浸体验。


音乐剧《北上》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北京音乐广播、北京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制作,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支持,是“大戏看北京”展演剧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通州区“运河有戏”演出季重点支持项目。


9月7日-8日,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9月20日-22日在世纪剧院上演。


本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音乐剧以1901年辛丑年中国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发生地,选取古今两条故事线索。


古代线述说漕运总督府翻译谢平遥与来华考察大运河的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沿大运河一路北上进京的经历。


现代线讲述谢平遥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孙宴临重新相聚,双线并行,环环相扣,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变化寓于其中,共同组成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剧中的主角沿运河一路北上,许多故事发生在航船上。


开场一曲船工号子,经典通州运河非遗将观众带入摇晃的航船船舱。剧组将“船”搬上舞台,舞台台面运用镜面材质的材料,营造出平静的水面,舞台布景呼应等高线进行设计,打造水中倒影的意向,台上的异形纱幕也做成了水的形象。舞美方面充分营造与“水”有关的视觉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观演。


人在船里,船在河中,景随河变。


主角们从无锡出发,为体现情节中的地域变化,剧组在大写意的整体舞台风格基础上,细抠服饰和音乐,加入各种地域特色元素。抢滩号、闲号等4种不同类型船工号子的应用,也体现了旅程奔波。舞台场景虽然有限,意境变化却是无限。


除了船工号子,剧中还有不少通州元素。传统民谣、“皇木厂”等地名频频出现。


导演石路介绍,剧中伙夫一角设定为通州人,伙夫出场时说了一段快板,介绍通州本地文化,风趣简洁,令观众们印象深刻,对主角们北上的目的地充满了向往。


演员阿拉丁·阿斯哈力在剧中饰演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他在北京上学、工作,对通州和大运河本就十分熟悉。演出前,他查阅了不少资料,多次前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感受运河历史文化。


“运河水养育了沿岸人民,也孕育了很多故事,是真正的‘源远流长’。我了解了运河的历史后再进行表演,历史感和信念感油然而生,让我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深深地自豪。” 阿拉丁·阿斯哈力说道。



对运河文化、传统文化的感悟,也是石路在创作中希望引发观众思考的落点。剧中的两位主角一是性格沉稳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是乐观豪放的意大利“小波罗”,截然不同的身份、性格、演出风格如“茶与咖啡”的碰撞。


石路希望通过剧中人的不同视角,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体会文明发展的艰辛历程,感受从历史土壤中生发的运河精神。同时通过加入船工号子等非遗元素,保存和传扬经典文化。


剧中“小波罗”

对运河之旅的感慨

也代表了石路希望传达给

观众的深厚情感

“运河太美了,真想再走一次!”

责任编辑 金雅倩


作者: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