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09:28
在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就是国粹艺术的传承者和教育的实践者,戏曲院校的老师们。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笔者与两位戏曲老师相谈,听她们讲那些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心路历程。
学生就是我的角
中国戏曲学院的排练室里京韵声声,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清脆,时而低沉,时而千军万马排山而来,时而柔肠百转如泣如诉。京胡是京剧伴奏乐队的主奏乐器,京胡演奏员是乐队的主心骨之一,统领文武场的大将军,大气、霸气、神气兼备。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副教授宋显慧,刚刚放下手中的京胡走出排练室,如卸下铠甲的穆桂英除却了大将风度,展现出优雅、沉静、知性的另一面,谈起教师节的感受娓娓道来……
在宋老师看来,传艺育人是京剧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环节。质量的保证首先要从老师做起,对于京胡老师来说,首先要是个全才。京剧艺术不仅行当多样,流派纷呈,演员的风格和个性也不同,而且传统戏、现代戏各有特点和要求。老师就要对京胡艺术有系统的研究和领悟,掌握全面的理论和不同的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背景的广度,不出现偏科,培养全能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建立可塑空间。
同时,京胡老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认知能力。在宋老师的教学中,自己敢拉的不一定敢教学生,教给学生的一定是经过精心筛选,适合他们的演奏经验和专业理解的作品,学生的基础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必须从ABC做起,练好基本功,先规范后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精细程度上下功夫,不能大概齐,保证专业教育标准的高度和基础的深度。老师教学的一点不严谨,都会给学生的学习留下隐患,将来的舞台演出中在弓法、节奏、劲头上差那么一点儿,可能就是专业水平提高和艺术发展的鸿沟。
普通院校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但戏曲院校的教学相当多的是口传心授和当面手把手的指导,四年里和学生朝夕相处,建立起的师生情感更深厚、更特殊。不仅仅是专业学习,他们的生活、心理,人生观的形成都要给予关注和指导。学生一学期只能有一两出戏实践的机会,按学习成绩竞争选拔,学生学业考试时,老师比学生还紧张。考试前除了尽力辅导外,还要花很多心思给学生谨慎选择剧目,做到扬长避短,托人保人,让学生展现最好的自己。对不同的学生还要根据个人情况因人施教,毕业后选择就业的舞台实践的教学偏重一些,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京胡演奏员作为乐队的领奏,要有实力,更要有定力,心理要强大,临场判断和应变能力要强,有舍我其谁的本领和气势。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托着演员,带着同行。宋老师想起教学生涯中所教的第一个学生,那一届京胡专业招生比较多,这个学生的基础弱一些,进校后觉得看不到希望,有点放弃自己。宋老师就和她谈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什么样的选择才不挥霍当下的青春,在思想上一步一步引导,在精神上不断给予鼓励。后来这个学生越来越积极向上,越来越努力,在校期间进步特别大,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专业院团,现在已经和知名演员合作。她后来写信给宋老师说,四年的大学时光不仅是学到了知识和技艺,更学会了人生思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刘亚新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是京剧名家梅葆玖、姜凤山和昆曲名家沈世华入室弟子,主教专业梅派青衣。她说,自己虽然是一名戏曲教师,更是一名永远在学习的学生。刘老师边说边拿出了厚厚的几大本相册。每到教师节前,她总是不由自主地翻阅各位恩师的照片,看着他们的音容笑貌,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难忘的时刻,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罗慧兰老师是刘亚新艺术道路的第一位引领者,她是梅兰芳大师的入室弟子,19岁就和马连良大师同台演出,功底深厚,教戏一丝不苟。
罗老师给她上课首先从了解历史,讲解剧情,分析人物开始。她和罗老师学习的第一出戏是《武家坡》,薛平贵和王宝钏夫妻分别十八载重逢却不相识,因为那个时代是等级分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女人低下的社会地位造成男女交流的空间距离,不可以像今天这样面对面地讲话。王宝钏不能直视薛平贵,看不清他的面貌,只能假意挖野菜步步试探。直到薛平贵在窑口亮明身份,她才真正意识到多年的期盼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时惊喜、委屈的情感出口打开,几句快板唱腔“先前说你当军汉,如今又说夫回还,说得明白重相见,说不明白也枉着”就有了戏剧的感染力。刘亚新每次唱到这里没有一次不落泪的,罗老师帮她找到了进入王宝钏内心的突破点。
学习《贵妃醉酒》时,罗老师要求她先去一次故宫。她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说你要认真的看,不能走马观花,回来咱们再说戏。回来后和罗老师讲了观感,她说你演杨贵妃,你都不知道杨贵妃是干嘛的,不了解她的生活,不知道她是什么性格怎么行呀。同样是宫中的女性杨贵妃不同于武则天,武则天追求的是权力,杨贵妃在意的是宠爱。心态不一样外在的表现就不一样,武则天的眼里是算计和权谋,杨贵妃的眼中是哀怨和嫉妒。
学习吐字发音,《武家坡》中“邻居大嫂把信传”这七个字,念大字就得念上三天。罗老师的先生王德新老师也助力把关,他是马连良大师的入室弟子,对吐字发音非常有研究。我的吐字如果达不到要求,罗老师绝不说唱腔。她经常叮嘱刘亚新说,小新呀,学戏不能着急,没有念佛的心学不好戏。
刘亚新从罗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戏,更学到了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正确的方法,终身受益。
有一年中国京剧基金会举办高级教师培训班,担任基金会会长的刘长瑜老师指出,教师培训的宗旨是学习名家的拿手戏,掌握最规范的东西,老师和演员不同,你自己没扎实的东西所谓的传承就是以错传错。她建议刘亚新向李炳淑老师学习《三娘教子》,从小就看李老师的电影《白蛇传》,一直想学习她的精湛艺术,现在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李老师亲自示范讲解,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使刘亚新没齿难忘。
通过李玉芙老师的引荐,刘亚新又向梅兰芳的最后一个琴师姜凤山先生求教对京剧音律的理解和节奏的把握。比如《生死恨》中“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和《穆桂英挂帅》中“一家人闻边报群心振奋”两段散板和《四郎探母》中“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一段摇板,散而不乱,摇而不紊,核心都是掌握节奏的规律。后来刘亚新给学生上课讲解摇板,把她的理解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摇板就像玩跳绳,如果不在节奏上跳早或者跳晚了都会被打到,教学效果非常好。
2011年春节梅葆玖老师去姜老师家拜年,正好刘亚新在场。姜老师说你听听这个孩子,她的条件适合梅派,学得也很规范,最难得的一点是踏实,她能够继承好梅派,能尽心尽力地教好学生。当年刘亚新的梦想成真,在梅兰芳大剧院同时拜在梅葆玖和姜凤山两位老师门下。梅老师不顾高龄认真地给她说《祭塔》,还要求她多学昆曲,对更好地学习梅派艺术有帮助。后来刘亚新又有幸拜在昆曲名家沈世华老师门下,学了《游园》《刺虎》《百花赠剑》等剧目,汇报演出时梅老师和沈世华老师、钮镖老师(沈世华老师爱人,京剧名家)亲自把场,还为她垫场。
刘亚新从恩师们那里学到了艺术,学到了做事的态度,学到了人生的观念,学到了爱,他们的品行塑造了她的人格。
刘亚新说:“我唯一能报答师恩的就是不断学习,继续提高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传承人,传承他们的艺术,传承他们的风范。恩师们的嘱托在我耳边回响,恩师们的精神在引领着我,我立志成为像他们那样艺高德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