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10:13
25斤面粉,经过一番揉制,变成一个个乖巧的圆球。一大盆牛肉馅,拌上葱末,散发出鲜嫩诱人的气息。圆白菜洗净、倭瓜削成丝,分堆细细剁碎……
在牛街西里二区社区,有一支名头响亮的“金色夕阳”饺子队。自2008年队伍成立之日起,义务为身边的高龄老人包饺子,16年间无一人主动退出。一颗颗饺子,让老人们品尝到“家的味道”,更凝结着邻里守望的动人情谊。
吃上饺子,老人不闹脾气
初秋的清晨,已有些许凉意。不到早上8点,在牛街西里二区社区的活动室,十来位大爷大妈们,围着屋子当中一张大案台,忙活得热火朝天。这些老人,是社区“金色夕阳”饺子队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5岁。几小时后,这些“小山”一样的食材,将化作上千个饺子,给人以温暖和熨帖。
“你歇会儿,我来!”71岁的杨静连续剁菜,有些气喘吁吁,一旁同伴见到,接过她手中的菜刀。杨静离开案台,摘下口罩喝了些水,指着同伴的背影,“她的膝盖也不太好,干一会儿得坐着歇歇,我们就轮换着弄。”
杨静,是饺子队的元老级成员,由于工作行业性质特殊,她退休较早,算社区里的“年轻人”,对各项事务比较热心。据她回忆,包饺子,最早是牛街街道敬老院主动“求助”的,说老人想吃饺子,光靠院里几位厨师包不过来,速冻水饺总归不如新鲜水饺好吃,希望有余力的居民共同帮忙。
正值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人们“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热情高涨。在街道倡议下,牛街西里二区社区组建了“巾帼志愿者饺子队”,由杨静负责具体事宜,和敬老院约定,每个月帮老人们包一次饺子。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按敬老院的人数规模,每次至少需要使用上百斤面粉,包四五千个饺子。为了保证老人11点能吃上饭,大家需要早早就去。几小时连续作业,站下来腰酸背痛。尤其到了夏天,操作间没有安装空调,大伙儿的衣服没多久就湿透了。
不过,一切辛苦在老人们的笑容面前,都会烟消云散。杨静回忆,手工饺子的一大特色是“定制”,有的老人不吃肉,可以包素馅;有的不吃饺子形状,可以包小馄饨;有的卧床老人吞咽困难,还可以包极小的“迷你”饺子,连汤带水喂食。“养老院的员工都说,一到包饺子的日子,吃上香气四溢的午餐,老人明显特别高兴,不闹脾气。我们也觉得很有意义,像是一种责任,要是遇到家里有事,偶尔请一次假,都觉得很不好意思。”
退守社区,包完送货上门
就这样每月一次,巾帼志愿者饺子队与敬老院的“饺子之约”坚守了十年。到了2018年,敬老院升级改造,购置了专门的自动化厨具,大伙儿不用再辛苦包饺子了。
告别敬老院,饺子队却没有解散。队员们决定回到社区,每季度一次,为身边的独居、高龄老人包饺子,开展慰藉活动,并更名为牛街西里二区“金色夕阳饺子队”。社区居委会为饺子队提供了场地,以及采购食材的费用,工作人员也纷纷加入,队伍逐渐壮大至20多人。
每次活动,队员们提前一天就要采购肉、菜、面粉等各种食材。根据时令,大家会琢磨给老人包什么馅,韭菜、芹菜、圆白菜、胡萝卜……轮番登场,搭配肉馅调制。“以前用过羊肉,不过有老人反映羊肉略膻,我们就都买牛肉了。菜和肉要尽量剁得碎一些,胡萝卜煸得软一些,更适合老人吃。”74岁的王迺君,退休前是一名转业军人,也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作为饺子队中为数不多的男性志愿者,成了采购环节的“主力”。
不久前,王迺君摔了一跤,左手挫伤肿得老高。但老人仍不愿休息,活动前一天跟着队员去买菜买肉,大伙儿备菜时,围着案子转圈儿,不时将南瓜皮、菜叶子等清理干净。他笑言,自己包饺子比别人慢,就多做些后勤保障工作。
60出头的谭世竹,是现任的饺子队队长,因为相对年轻,被老人们称作“小谭”。她动作敏捷,手指一捏一挤,一个鼓溜溜的饺子就完成了。她回忆,刚开始在社区包饺子,是将老人们请来现煮现吃,聚一聚,聊聊天。“有些老人真的是一边吃一边掉眼泪,说老伴走了,手工饺子再也吃不上了,没想到社区让他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了。”
后来,老人们渐渐不方便出门,牛街西里二区社区又启动“关爱空巢、独居老人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大伙儿决定把饺子“送货上门”。饺子队的成员大多担任着各自所在单元的楼门长、党小组长等任务,对楼里孤寡老人、患病老人等情况十分了解,“派送”任务便也顺理成章落在他们肩上。
关怀问需,有事随时言语
临近11点,第一批包出来的饺子开始在桌面上蔓延。王迺君来回巡视,细致地将饺子摆放装盒,供队员们稍后派送。
“我先出发了”,75岁的陈慧兰清点好饺子份数,拎起沉甸甸的布袋,向居民楼走去。她是1号楼的党小组长,对整栋楼里200多户情况了如指掌。目前,楼里令她挂心的有5位老邻居。“两位高龄独居的,子女住得远,一位一辈子没结婚的,没有子女,都没请保姆照顾。一位年龄不算大,但患了重病,还有一位老人,快100岁了……”
进了楼道,平日和陈慧兰搭档的楼门长王荣芝已经在等候。“我们搭档快20年了,配合特别默契。”陈慧兰亲热地挽着王荣芝,“这位老姐姐比我还大3岁,楼里谁有点什么事儿,一叫就答应。”
“你看你们老这么照顾我,真不好意思”“我老伴走了12年,居委会对我非常关心”“大姐们对我都有特殊关照,我挺知足的”……记者跟着两位老人上上下下,看着她们敲开一户户居民家门,递上饺子,迎来的都是老邻居们发自内心的谢意。
96岁高龄的王桂花,和儿子儿媳同住。听到饺子队的“孩子们”来了,老太太推着助行椅,颤巍巍从屋里挪出来。“我乐意跟你们在一起,今后我还要努力,向着百岁努力。”
出了门,陈慧兰告诉记者,自己与王老太太相识已久,如今见到她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我母亲活到94岁,今年春节期间去世了。后期是我家姐妹几个,轮流在跟前伺候,有时我打电话说社区有事情,她特别能理解,会说‘你忙去吧甭管我’……”念及此处,老人有些哽咽。“有位街坊,后来患了认知症,渐渐不认识人了,但每次见着我们,虽然不说话,还能微微一乐,我就觉得我们的关心是有意义的。”
记者注意到,“有什么事儿您言语!”是饺子队成员“派送”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牛街西里二区社区老龄主任张颖称,从敬老院回到社区,“饺子”其实从最初的食品,演变成了一种象征。送饺子的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重点老人的需求,排忧解难。“上次活动,杨静阿姨就发现一位住在顶层的老人家里有点漏雨,马上反映给我们,当天下午就安排人员维修了。”在大伙儿努力下,牛街西里二区社区被授予“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称号。
“王姐那腿怎么样了?”“孙子上的哪个高中?”“哟,够棒的呀”……屋里的忙碌仍在继续,老人们谈论着彼此近况、家长里短,手下一刻不停。在大伙儿看来,包饺子的时候能够聚在一起聊天,心情十分愉悦。“咱们成天在家也没意思,发挥余热,也是充实自己的生活!”
摄影 夏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