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长城有个“贾家关子”!
2024-09-09 11: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榛峪关口是两山夹一关的形制,关口还在,青砖门洞,敌楼锁钥,雄风依旧,也是自大水峪关以西保存最完好的关口。

《四镇三关志》记载,大榛峪关口与驴鞍岭口、磨石口关均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相传,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有成人拇指肚大小,比寻常榛子大出许多,故取名“大榛峪”。大榛峪关还有个俗称“贾家关子”,源于最早的居民姓贾。

大榛峪长城——雄风依旧

清代《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大榛峪口正关外,通四海冶、东峪、皂角石、东山墩、俱通单骑,余山险,稍缓。”《四镇三关志》在夷部入犯中记载:“由四海冶入东山峪,过皂角石南犯大榛峪、驴鞍岭。”由于东边磨石口、箭扣和西边三岔长城太过险峻,大榛峪就成了防御重点,但仍有被破关袭扰的记录。所以大榛峪长城在重修时便修筑得墙高关险、宽厚坚固。

大榛峪关口东侧连接着牛犄角岭、连云岭,西侧直上西大楼。关口处有一处断崖。长城沿着几乎垂直的山崖上升,且损毁严重。关口楼左边的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断崖,从一个完整的兵道口券门进入长城。

长城两侧都修造了完整的垛墙,双边垛墙像锯齿一样形成鲜明特色,在未开发的长城中保存得如此之好实属罕见。大榛峪段长城还有一个特点是长城一路上升,拐弯不多。城墙很陡,垛墙腰线随着山势而变化,稍缓的直线形,上升快的采用台阶形。

垛墙上分布着各种箭孔造型、落水口、空心砖,券门门洞上还遗存大量镶嵌匾额的砖框。敌楼不多,间隔较远。从兵道口券门处向西大楼方向的第二座楼损毁严重,虽为空心但未开设箭窗,上层的铺房大约只占了楼宽的一半。当地俗称瞎楼子,所以长城内的沟谷也叫瞎楼子沟。东看楼子西看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大榛峪关口至西大楼长城段有两处有名的地方。一处叫“48蹬”;另一处是“硫磺坑”。“48蹬”是中途很陡的一段台阶;“硫磺坑”则是当年士兵存放点火用硝磺的地方,年头一长,硝磺失效,泛出臭味。

西大楼是大榛峪段长城的最高点,路途险峻,从东南至西北,接近于直上直下。因游人罕至,所以敌楼保存完整,雄伟壮观,且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价值,知名度颇高,很有魅力。

西大楼,海拔大概986米,是一座典型的两层空心楼,楼体较大。一楼是明三暗五式无梁曲拱结构,东西向五个甬道对开五扇窗,也就是俗称的“五眼楼”。南北向三个甬道对开三扇窗,楼内风很大。楼内的台阶还在,可以上到楼顶。楼顶有较大的平台,四周是贯通的走廊,外侧有垛口式的女儿墙。北面的两堵墙,墙面刷的石灰还显得洁白耀眼。在平台上可以俯瞰四周的群山和山上的长城。往东看,长城跨过一山又一山,连绵不绝,通向远方;往北看,长城在不远处海拔1200米以上最高峰大北陀附近一个大转弯,然后沿山脊往西南方向再次下到山底。

小编提醒

攀爬野长城是违法行为

请大家选择文明、安全的出游方式

一起守护我们的长城!

资料来源:于书文《龙脊沧桑》 渤海镇

编辑:小一


作者:

北京怀柔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