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他们为中国乡村教育点亮希望
CCTV国家记忆

2024-09-10 14:30 语音播报


今天是中国第40个教师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推出的六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今天20:00将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第五集,敬请关注!

01

2008年,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迎来了第一次开学典礼。

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及校长张桂梅,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了云贵高原大山里女孩的求学梦想。

16年间,她累计走过了11万公里的家访山路。她在山路上摔断过肋骨,在行走中也曾晕倒在地,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16年间,她先后荣获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40多项荣誉,她把这些荣誉带来的奖金和大部分工资,全部捐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累计超过100万元。

张桂梅献身山区教育,为无数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初心不改!

02

2016年,刚刚退休的陈立群来到贵州大山深处支教,担任台江民族中学的校长。

在陈立群眼中,教育应该为山区的孩子创造更多机会。他为老师们提出了四个字的办学精神——爱与责任。

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四年时间,台江民族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和学生们从过去不愿意在县城读书,到现在发自内心地留在台江民中。

数年来,陈立群坚持家访,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灵交流,默默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孩子们重返校园。

离开台江后,陈立群继续发挥余热,深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被帮扶学校,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那里的每一个山谷。

03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复旦大学支援西藏的植物学家钟扬教授的信念。

2001年,钟扬第一次到西藏进行科考,开启了盘点世界屋脊生物家底的征程。

16年间,他在青藏高原跋涉超过50万千米,为国家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的空白。

钟扬深知,科考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植物学家,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援藏期间他一边做科研一边教学,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在生态研究领域迈入国际一流行列。

04

1981年,大学毕业的李保国来到太行山区前南峪村搞山区开发。

在治理荒山的过程中,他提出发展果树经济,将荒山绿化与百姓致富有机结合。

他因地制宜,开发果树新品种,使得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成为当地的重要名片。

35年间,李保国的足迹遍及太行山的每个角落。他和农民们同吃同住,用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把最实用、最有效的技术传授给他们。

李保国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的兴农事业,成为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05

2004年,时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朱敏才退休回到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贵州偏远山区学生的画面触动了他的内心。自幼生长在贵州农村的朱敏才和曾经担任过高级教师的老伴孙丽娜决定,一起到贵州去支教。

10年的时间里,两位老人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改善学校环境,还动员社会力量募集善款350多万元。

每当所在的学校越建越好,他们就会收拾起行囊,去帮助下一所更艰苦的学校。

这两位白发皓首的长者,为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门,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06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偏僻的泥洋小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最困难时全校只剩下支月英一名老师,课堂上要负责孩子们的全科教学,课后要照顾留守学生的起居,甚至寒暑假还要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费忙碌。在这样一所闭塞的山村学校,支月英一待就是30年。

2012年2月,本可以回到镇中心小学的支月英,却选择了大山深处更偏远、更需要老师的白洋教学点。

43年来,从“支姐姐”“支妈妈”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她牺牲自己,托起了孩子们的未来。

没有爱就没有坚守。这些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的教育者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以爱为名,默默奉献,支撑起中国乡村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庆祝第40个教师节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