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2024-09-10 14: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暑气消散,秋风渐起。

天高云淡,秋意渐浓。

北京也迎来了最美好宜人的时节。

北京的秋天为历代名家所称颂。

就让我们跟随名家笔下的文字

一起来看看北京的秋色吧!

北京的秋天,色彩分明,令人陶醉。

秋天的月,无论是瘦弱的,还是丰满的,总是最明亮的……

俯瞰北京古城的色彩。紫禁城的红墙、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的古柏、汉白玉的雕栏……

这些色彩,总是异常分明。

——鲁迅《北京的秋天》

景山公园秋色

北京的秋天,悠长而闲适。

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

——林海音《苦念北平》

颐和园秋色

北京的秋天,层林尽染,宜于游乐。

秋天在北平是最适宜于游人享乐的季节,没有风,没有雨,太阳整天暖融融地照着;苍穹是那么高,那么澄清;浅灰的云,追逐着雪白的云,有时像在缓缓地散步,有时又像在相互拥抱。中午的太阳虽然也会晒得少女的脸上,泛起两朵红霞;一到傍晚,一阵阵凉风吹来,使你感到又舒服,又有点微寒。

——冰心《北平之恋》

玉泉山秋色

北京的秋天,皇家园林景致也动人,到公园踏秋赏秋是人们的最爱。

在秋深的日子,经过金鳌玉蝀桥,看看北海的宫殿,半隐半显在苍绿的古树中。那北海的琼岛,簇拥了古槐和古柏,其中的黄色琉璃瓦,被偏西的太阳斜照着,闪出一道金光。印度式的白塔,伸入半空,四周围了杈枒的老树干,像怒龙伸爪。这就有千百成群的乌鸦,掠过故宫,掠过湖水,掠过树林,纷纷飞到这琼岛的老树上来。

——张恨水《听鸦叹夕阳》

北海公园秋色

北京的秋天,不仅在园林山野中,也在人家里。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胡同的秋色

北京的秋天,有花朵为其增添油彩。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地坛公园秋色

北京的秋天,有红叶再添色彩。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头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杨朔《香山红叶》

香山秋色

北京的秋天,是收获的时节。稻谷归仓,瓜果飘香。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北平之秋》

北京的秋天,有专属的气味,有十足的烟火气。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林海音《秋的气味》

总之,北京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老舍《住的梦》

什刹海秋色

北京的秋天,每一片风景里都有一颗心灵。

它是杨朔的西山枫叶渐浓,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老舍秋天的梦,是郁达夫秋日的思念,是冰心一生的怀恋……

您对于北京的秋天,是否有同样的喜爱呢?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