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好老师心中“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青年报

2024-09-11 08:32 语音播报


乡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我认为,要更好地在乡村践行教育家精神、担当教育使命,就应当秉持大德育理念和仁爱之心,做家长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乡村学校,留守、单亲等特殊家庭相对较多,学生本就缺乏安全感,老师更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因此,教师绝对不能用“没教养”等冷言冷语挖苦学生,更不能一味体罚学生,而要时刻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帮助学生走出黑暗,在学生遭受雨雪时撑伞,遇到迷茫时指路。

这份体悟,是我从自身经历中得出的。20多年前的一个寒冷深夜,年幼的我目睹了父亲在家中被歹徒残忍杀害,自此之后,我经历了焦虑、失眠,甚至想过自杀。后来,我在大学学习了心理学,明白这是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庆幸的是,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挣扎着走出了泥沼。

“小时候淋过雨,长大了想给别人撑把伞。”从教多年,我深知心理健康对一个乡村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单亲、留守家庭等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会轻声鼓励胆怯的孩子去努力,也会大声呼喊站在高楼檐边的孩子,使其及时回头;我曾救助乡村的残疾儿童,拯救自杀未遂儿童,也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家访,时常陪父母离异的叛逆小孩聊天,用专业知识帮助有心理障碍、自杀倾向的孩子走出心理阴霾。

看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向光明,我深切地意识到:一名好老师,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把眼光聚焦在每一个班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日常教学,更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意愿、摸清学生困难,并通过预防教育、心理干预、化解困难、有效帮扶,解决学生心理、生活或学习上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的作用不容忽视。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先后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在担任乡村学校校长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校长深入到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教师教学研讨中,使其言行、思想、理念影响到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意识。校长要注重搭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团队,学习传达先进教育理念,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这样,才会有更多教育家在校长和教师队伍中产生。

校长要注重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积极营造支持师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多把尺子”衡量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评优评先、提供展示平台、推选榜样师生等方式,对师生进行肯定和嘉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

校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求,引领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外活动、搭建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探索自我、发挥潜能的舞台。校长要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展开创新和改革。比如,当下,如何加快提升乡村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我始终认为,如何引导师生遵循教育规律、避免教育内卷,是培养教育家型校长队伍的必答题。校长的行动不能脱离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孤立进行,如果教育内卷氛围严重,就会造成师生内耗,难以很好地践行教育家精神。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教育家型校长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在本土实践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完成教育家的身份建构,推动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实,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除了成绩,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发展等同样重要。因此,践行教育家精神,就不能只注重培养一时的人,而是要培养一生的人;不能只要学科成绩,忽略“人生成绩”。毕竟,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全的人格才是更长远的发展基石。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五中学校长)

庆祝第40个教师节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