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校毕业生返校看恩师,致敬“燃灯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11 10:21 语音播报

城事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昨天,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选择回到母校看望恩师。这一天,老师们格外忙碌,甚至“加班”到很晚,只为等待一次阔别已久的相聚。他们围坐一桌,回忆往昔趣事,畅谈彼此近况,朴实无华却温暖人心,而这正是老师们最幸福的时刻。

坐回原来位置 再报一遍学号

“教师节快乐!”昨天下午四点半,垂杨柳中心小学刚放学,一拨已经上了中学的大孩子就涌进校园,飞奔向各自原来的老师。

张萌和张蕊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上初二,专程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坐地铁赶回来。

“最近怎么样?晚上是不是还有训练?”“对,六点得参加学校篮球队的训练,我们利用中间这两个小时的空档来看您。”作为姐妹俩的班主任,张建贺既感动又心疼,“时间这么紧,还大老远跑来,真是难为你们了。”得知姐妹俩现在不光篮球打得好,学习也出色,张建贺连连称赞。“毕业生回来看您啦!”“嗬,长这么高啦,真好!”收到姐妹俩送来的鲜花,党总支书记钟亚利和校长宋为也都欣慰不已。

操场上,四名从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回来的学生围在科学老师高润卿身旁,跟他分享起初中生活。“生物课上一讲到光合作用,就想起来您当年给我们打的比方,太生动了!”不远处,体育老师张勇也再次见到两名曾经参加篮球社团的学生。“来,咱一起照张相。”面对镜头,三个人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还记得自己原来坐哪儿吗?”“记得,我在最后一排。”教室里,从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和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回来的初二学生们跟着班主任胡月一起重温上课的场景。

“咱们再报一遍之前的学号”“我是15”“我是30”“明天上课,您就点这些学号的孩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不亦乐乎。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胡月曾经与这些学生朝夕相处四年,看着他们从小不点儿长成小大人儿。“杨浩然小时候很活泼,李彦熹当时街舞跳得好,杜星洲一直特暖心,张梓诺和柳雨彤是女篮主力……”对于每名学生的特点,胡月如数家珍。

“瞧,这还是你当年写的毛笔字。”胡月指了指教室后墙上贴的“富强”和“勇往直前”两幅书法作品,笑着告诉张梓诺,“我专门留下来,当成‘传家宝’,跟着到了现在这个班。”

说罢,胡月拿出事先准备的比萨、意面、蛋挞、鸡翅和饮料,跟学生们围坐一圈,“这儿还有杜星洲带的蛋糕,咱们先尝尝。”

小学毕业时,胡月也曾给大家买过蛋糕。“我这儿还有您给我们分蛋糕的照片呢!”“我这儿也有那天实践活动的照片。”张梓诺和柳雨彤从手机里翻出旧照,胡月笑着打趣说,“那会儿我可比现在瘦。”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暗,欢笑声依然不时从教室里传出。直到晚上7点,胡月和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T恤已穿不上 但会一直珍藏

同样是在教师节,已经上了大学的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2011级学生李歆毓特意从北大骑车回到母校,看望曾经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樊微微。

看到老师在校门口等着自己,李歆毓赶忙跳下车,一路小跑过去。“那一刻,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李歆毓把录取通知书带给老师,跟她分享中学时期的种种经历。

“太好了!”得知学生如愿考上北大医学部,樊微微笑着说,“你好好学医,我身体不好,以后我把命交到你手上。”

从教以来,樊微微收获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感动。十年前的教师节,她在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带过的第一拨学生就曾给她送来惊喜。“事先没跟我说,一下子来了差不多十个人。”等到托管班的学生离校,这群已经上了初中的大孩子们又回到原来的教室,让樊老师再给他们讲讲课。

“提问时,我说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他们说‘那不行,得假装回答错了,您再批评批评我们。’”樊微微被这群孩子给逗笑了,“他们相约每年都要回来,还说小学毕业的时候是六七班,之后回来就是七七班、八七班、九七班。”

令樊微微感动的是,这些学生真的做到了。“现在他们当中有好多人在国外上大学,但还是保持联系。即使不能在教师节这天回来,也会打个视频电话或者发条微信。”对樊微微来说,能被学生这么记挂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除了教师节以外,每年高考后也有不少学生回来“探亲”。

今年7月,2012级学生童潇乐回到学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恩师。“樊老师其实只在六年级当了我们一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但对我们影响特别大。”时隔近六年没见,樊微微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

“我们班当时是出了名的淘气,但樊老师总能有办法。”童潇乐还记得,当年的循环日记为很多同学打开了写作的大门,自己也从中获益匪浅,至今仍然保持着写作的爱好。“她把我们的奖状做成抱枕,还在毕业时给每位同学定制了专属T恤,上面有我们的漫画头像,还有她为我们写的藏名诗。”

一起回去看老师的朱泽恺也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如今,身高一米八五米的他早已穿不上那件T恤,但还是一直珍藏着。“那是老师给我们的珍贵纪念,不管什么时候拿出来,都觉得很温暖。”

每次回来,学生们都会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有孩子带着我们当年结合神话故事手绘的扑克牌,说想再玩一把,还有孩子说想再吃上一口‘樊式拌饭’,让我再给他们的水果皮上画画。”聊起这些,樊微微满心欢喜,“只要人回来了,感情就回来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相比起鲜花和荣誉来说,樊微微更看重的是学生们从懵懵懂懂的孩子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看着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按照自己的兴趣,闯出一番事业,就会觉得当年的辛苦都不算什么。”

情意无关成绩 一声问候足矣

身为高中老师,顺义九中的张士伟也将学生们的记挂视为最宝贵的礼物。

“高中阶段,学生压力比较大,确实不好带,但只要付出真心,他们都能感受到。特别是高三那一年,往往过得最艰难,但也正因为有过共患难的经历,所以感情最深厚。”在张士伟看来,高中阶段面临重要抉择,“考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都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人生规划。”而在他早些年带的学生中,很多家长对于这些几乎完全不懂,所能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照料。“我们不能替孩子做决定,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信息,做好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

张士伟不仅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还要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有个孩子成绩一般,想学通信工程,家长希望他能考个本科,但以他的分数,显然读不了理想的专业。”张士伟帮这名学生仔细分析了不同选择的利弊,“孩子最后坚持自己的喜好,虽然只是读了大专院校,但现在发展得挺好,还经常跟我分享自己取得哪些进展,获得哪些荣誉。”

考上名校、功成名就,才能回学校看老师?张士伟从不这么认为。“师生之间的情意与成绩无关。”他相信,学生不管发展得怎么样,只要心里装着老师,就已经弥足珍贵。“走在大街上,如果有学生突然叫一声‘老师’,那都是幸福的。”

多年前,张士伟的班上有一个女生,特别想去军校。在他的鼓励下,女生大专就读期间当了雷达兵,因获评优秀士兵,被保送到大学读本科。“当兵期间,还认识了男朋友,后来她带着男朋友回校看我,我也替她高兴。现在,两个人已经组建家庭,日子幸福美满。”

作为80后,张士伟带的第一届学生高中毕业已经整整十年。“那届学生跟我约好每年正月初五聚一下,他们也快30岁了,现在彼此之间更像是朋友,大家会一起聊生活。”

庆祝第40个教师节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