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07:32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改革开放46年来,北京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中小学软硬件实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
九年制义务教育掀起“师范热”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基础教育还比较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那时候,北京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初中,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当时,社会上存在轻视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旧思想、旧观念,错误地认为“高材生上师范屈才、可惜”。而初中教师的学历也令人堪忧,城近郊区的初中教师里,大学本科毕业和大专毕业的分别只占教师总数的29.4%和33.9%,远郊区县教师学历更低。更为严峻的是,全市师资严重缺乏,初中英语教师大约缺2000人,物理、化学和体育教师数量也明显不足。(1986年4月10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实行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初中》)
于是,北京向全市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发出号召,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京城掀起了一轮报考师范的热潮。东直门中学20%的初三毕业生写了决心书,初三(1)班学生李峥写道:“我知道当一名教师是很辛苦的,但这项工作是最崇高的。我愿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教师,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北京五十中有30多名初三毕业生报考了师范学校,共青团员简学梅放弃了保送本校高中的机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说。(1986年5月3日《北京日报》1版,《崇高的理想 光荣的选择》)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生刘宏在家人的支持下报考了北京师范学院,他认为,教育战线大有用武之地,有理想的学生应该勇于为之献身。(1986年5月9日《北京日报》1版,《重点中学毕业生上师范不屈才》)
为解决初中教师不足的问题,北京还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市政府委托中央和市属非师范院校举办师资班,仅1987年就招生1200人;高等师范院校试行提前招生,录取新生的质量有所提高;北京师范学院扩大大专班的招生名额,定向为郊区培养初中师资;北京教育学院、各区教育分院开设了大专班、中专班,为教师进修创造条件。(1987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9%和99.5%》)
几年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逐渐满足了需求,师资素质也明显提升。到1990年,本市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到89%和70.7%,分别比1986年提高了9.3%和14%。(1991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义务教育成果喜人》)
师资有了保障,再加上教育经费的大幅投入以及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小学和初中的辍学率持续下降。1993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在全国率先提前实现“两基”》)
“小升初”实现全部免试就近入学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小升初”便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屡禁不绝,1993年,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政府专门召开座谈会,希望北京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带个头。(1993年2月17日《北京日报》3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其实,北京早已在石景山区、燕山地区进行了“小升初”就近划片、对口直升等试点。拿羊耳峪中学来说,这所曾被列入全市200所基础薄弱中学的农村学校,因为生源质量差,老师们费好大力成绩也赶不上其他学校,越干越没意思。燕山地区实行“小升初”对口直升后,该校中考及格率一路提升,1989年达到了92.1%,老师们也有了干劲儿。昔日学生总想“走后门”转学,改革后学生不但留下了,还总有人说情希望把孩子转到这所学校来。(1993年5月19日《北京日报》6版,《直升中学在燕山》)
基于几年的试点经验,1993年4月,北京推出了全市“小升初”改革方案。按照《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暂行规定》,小学毕业考试一律由各小学自行组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应在规定的区域内就近入学。(1993年4月30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暂行规定》)此后,北京花大力气建设基础薄弱校,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逐年压缩择优比例。免试就近入学的时机渐渐成熟。
1998年,北京“小升初”政策放出“大招儿”。当年,全市15.5万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初中,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口升学或电脑派位的方式。“三好生”保送制度被取消,特长生升入传统校,取消重点初中,市、区重点中学原则上停止招初中新生,或只招免试就近分配的小学毕业生。(1998年4月20日《北京日报》6版,《今年本市小学毕业生 全部免试就近升初中》)至此,北京的小学毕业生通过统一考试或“三好生”保送升入初中的时代宣告结束。
“为孩子上哪所中学的事,我急得满嘴燎泡。现在看到电脑派位这么公平,我放心了。”1999年,一位母亲在东城区“小升初”电脑派位录取现场,目睹了对6300多名小学毕业生进行电脑派位的整个过程后有感而发。(1999年7月10日《北京日报》5版,《目击电脑派位》)
直至今天,电脑派位和对口直升仍是本市“小升初”的重要方式。
北京成全国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
进入新世纪,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步伐。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1年秋季,北京教材课程改革“大餐”端上课桌。从当年9月1日开学起,本市11个区县200多所学校2万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始实验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新课程教材包括一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等8个学科,分为基础性工具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现代工具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学校自主课程5大类。(2001年8月25日《北京日报》5版,《2万小学新生今秋实验新课程》)
2002年秋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500多个县市全面推广。海淀区代表北京市进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当年9月,该区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年级35000名新生拿到了全新的教材。(2002年5月23日《北京日报》8版,《管初一叫七年级》)
课改实施后,中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教材大变样儿。有的小学一年级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新起点英语》,图画感非常强,70个页码的大32开本,90%是彩色的图画,英语单词和句子散落在这些图中,是真正的看图识字。其次,上课像开研讨会。北京钢院附中政治老师俞阳讲“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时,就设计了一堂讨论课——“从票证到智能卡”,让学生从家里找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像粮票、布票、油票等,谈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变成了导演,指挥学生去完成任务;学生成了演员,去实践着课程内容。第三,学生作业异于以往。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的张赶英老师引进了“超市理念”,把不同的作业归类并赋予诱人的名称,像“什锦盘”“语文茶点”“博览窗”“大千世界”“习作宝库”等,让生活化、实用化的内容构成一个大“仓储式超市”,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货物”可以各取所需,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来做。第四,考试采用开放的“实际应用题”。西苑学区六年级的一道数学题是让学生在食品店的饮料促销方案中选取一种最划算的,既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适应生活,又检验了知识掌握情况。(2002年5月31日《北京日报》9版,《中小学课改怎么改》)
来自2005年度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显示:课改实施后,教师课堂教学手段越发丰富,受到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6版,《7成学生:动手的作业多了》)
从那以后,中小学课堂逐渐由灌输式变为互动式、参与式;教材由千人一本变为多种多样,带有北京特色,突出校本教材;学生则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深综改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北京各区冲破利益藩篱,以优质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破解无序择校顽症,带动首都义务教育在更高起点上促公平、提质量、增活力。
2014年,北京“幼升小”和“小升初”首次全部采用网上统一服务系统,取消共建,每一名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都有全程记录,限制了学生无序地跨片流动,保障了免试就近入学。(2014年4月19日《北京日报》5版,《义务教育入学服务系统五一启用》)各区纷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大年级组制等措施,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增加优质学校,破解择校难题。像遂安伯小学、曙光小学就与名校史家胡同小学形成了优质资源带。遂安伯小学改为史家胡同小学低年级部,该校和史家胡同小学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实现了统一编班、同师同课,全部在遂安伯小学校址上课,学生都为史家胡同小学学籍。曙光小学挂牌“史家胡同小学实验学校”,当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小学毕业后直升北京二中分校。“没想到我的孩子也能上名校了!”一位原遂安伯小学片内的家长惊喜不已。实际上,当年“幼升小”,史家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大附小、人大附小、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等部分知名小学的“片内生”已增至八成以上。(2014年6月16日《北京日报》9版,《部分名小学“片内生”达八成》)
此后,北京各区持续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绘就一幅亮眼的新教育地图。
2015年,部分优质高中和知名高校合并、承办了一批普通中学,如北京四中合并了六十三中、十五中合并了一四〇中学、三帆中学合并了裕中中学,北京大学承办了二一四中学,提高了普通中学的办学水平。(2015年5月13日《北京日报》5版,《名高校名高中援建普通中学》)
2018年,北京已有158个“名校”牵头的教育集团,集团学校达到410余所。换句话说,北京有25%的中小学已经入“团”,随时共享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教育集团,本市还推行在地域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制,当年全市学区达到130个,覆盖了1000余所学校。(2018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6版,《25%中小学纳入集团化教学》)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北京的义务教育得以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20年,本市的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已双超99%,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2020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1版,《超99%小学生和初中生家门口上好学》)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