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 12:35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烈火金钢》
我的少年时代恰逢“文革”后期,“禁书”依旧被禁锢着,许多人因无书可读而抓狂,而我则机缘巧合幸遇一位贵人,让我彼时有诸多闲书可读,精神世界因之变得丰盈起来。而借读的第一本书,开启了我阅读与思考的幸运之旅。
其时我在初中就读。开学伊始,由于我之前多少读过几部古典文学名著,第一次作文即得全班唯一的“优”。班主任是由教数学的刘济仁老师兼任的,他听说了挺为我高兴。刘老师一向对有特长的学生善于发现培养,但一个教数学的老师,如何栽培文学新苗?他的高明之处不全是言传身教,而是外松内紧,加以引导。当时无课外书可读,而数步之遥的一间教室内却封存着为数不少的各类文学书籍,那正是贫瘠土地上催生幼芽的重要养分呀!刘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向往,他数次私下与校领导磋商,终于取来了那间房子的钥匙——我将它看成开启知识与智慧双重大门的金钥匙。刘老师应允我每周借阅一部小说,但条件有二:一是不许张扬,免得被校内外的激进分子抓到把柄,毕竟这一屋子的书,当时是被当作“毒草”封存的;二是书归还时得向他讲述故事梗概及读书心得。
记得我借阅的第一部小说,是影响我大半辈子的《烈火金钢》。用了几个晚上,我读完了这部让人热血沸腾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史诗般的小说,肖飞、史更新、丁尚武等英雄人物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心间,永不磨灭。直到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中的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还是那样栩栩如生。
那时的阅读一半出于饥渴,一半是为猎奇与消遣,还有百分之百的使命感。读书产生的结果不是视觉疲劳,而是精神亢奋,激情燃烧,一系列红色人物的形象如肖飞、林道静、杨子荣、保尔·柯察金等,一度占据着我幼小的心灵,指引我不断自觉地向善与向上。这里讲的“使命感”,是指阅读后必须完成讲述作品主要情节及读后感的“功课”,它无形中促成了我对感兴趣之书的“细嚼慢咽”,我不敢有丝毫的慵懒与懈怠,竭力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学会独立思考。
之后的若干年,我学着创作并投稿,尽管没大出息,但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激扬文字,能够在报纸副刊发表精美文章,这一切都与我上初一时的读书经历紧密相关。我始终要感激我的领路人——教数学的刘老师。是他,在文化荒芜的年代,高举一束思想火把,为我照亮那条若隐若现的崎岖的文学小道。刘老师并未刻意向我灌输“颜如玉”“千钟粟”的旧道理,但他不厌其烦地倾听我略显稚嫩的讲述,评判我的审美观、是非观乃至鉴赏力,让我尝到阅读优秀文学书籍的巨大乐趣与思想升华后心灵慰藉的种种甜头。
(作者为旧书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