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为“小修小补”留下一席之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4-09-18 16:07 语音播报

锐评

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遇到钉鞋改衣、配钥匙、修家电等维修需求。与此相应,舆论场上不时总听到一些吐槽:或是维修点不好找,或者是遭遇“维修刺客”,又或者刚修完就坏却无售后等等。

城市承载着万千市民的纷繁生活,总要面临“针头线脑”“小修小补”等民生需求。客观而言,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点似乎越来越不好找。但高速发展与便民服务,从来不是矛盾,其目的皆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着眼于此,2023年2月,商务部明确表示,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此后,多地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明确将“小修小补”纳入便民生活圈。但从不时出现的热搜来看,“修补难”仍一定程度存在。

任何业态,都有其成长发展的周期,同样也遵循着经济活动的规律。毋庸讳言,大城市里的“小修小补”业态普遍面临着现实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经济账”:哪怕是一间不宽敞的小铺面,算上租金水电等成本也并不低。可维修店一旦定价过高,很大程度便稀释了修补的意义,消费者不会买账。更何况,像鞋子破了、拉链坏了、自行车出毛病、家电反应失灵等,确实让人着急,但也不太可能老遇上。市民的“低频刚需”要重视,维修铺子的经济成本账也不可忽视,如何让“小修小补”更好融入城市,确实是一道棘手的现实考题。

“小修小补”是烟火,也是民生。以北京的实践来看,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好做法。比如,有的街道盘活社区空间,“抠”出一片“栖息地”,以零房租或低房租的办法,吸引修鞋、配钥匙、修车的师傅进入。再如,有的国企出手组建便民维修队伍,让居民享受“质优价廉、诚信托底”的服务。还有的上线“小修小补”地图,实现供需更高效匹配。再看“小修小补”商家,已有手艺人应时而变,或是将裁缝店“搬”到网上,适应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或是承接修改婚纱礼服等业务,增加新的盈利点。治理者提供阳光雨露,店铺多多想方设法,内外因共同作用,“小修小补”必将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曾几何时,“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不时在街头巷尾响起,似乎也喊出了生活的百般滋味。而今天的城市也要找到恰当的方式,让“小店”的灯火温暖可亲,提亮城市的宜居成色。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