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10:28
作家胡竹峰曾在《人民日报》刊文,谈他读贾平凹先生文章后的所感:《天气》所录者,叙事写情谈理,没有花架子,点到为止,如镜照人,其形态自现,又如古琴之音,缓缓而发……贾平凹下笔成文,不求奇巧精工,但奇巧精工自来……此文所以题名《铜绿斑斑,大象缓步》,言外之意是说贾平凹的散文写作进入了他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总是越老越珍贵。可谓贾平凹文章的知音。
不久前,胡竹峰因公到西安,利用间隙时间拜访他联系有年的贾平凹,这是他新晋茅盾新人奖后第一次与后者见面。我见缝插针,托他帮忙请贾平凹题签,还真就成功了。我趁热打铁,请胡竹峰题跋记此缘起。他想都没想爽快答应:春晖好书,我亦好之。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也,彼此以书结缘相交多年,如茶如意!二〇二四年夏因公去西安,承蒙贾平凹先生不弃畅谈一个时辰,快哉。今特为贤友胡春晖索此题签。
不日,收到胡竹峰快递寄来的书,迫不及待打开,是安徽文艺出版社贾平凹散文典藏大系(文墨本),手提式礼品盒装,共七本,包含《静虚村记》《商州初录》《关于女人》《坐佛》《动物安详》《大唐芙蓉记》《定西笔记》。贾平凹、胡竹峰的题签都在《静虚村记》,或扉页,或衬页。《静虚村记》第八篇是文章《丑石》,而我与这篇《丑石》的缘分故事从没有提及过,题签恰恰也在含有这篇《丑石》的《静虚村记》上。
我读高中时,倡议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社团名字采纳了我的建议——丑石文学社,编印刊物《丑石》。之所以用此名,是读了《丑石》,读出《丑石》的美:“丑石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不能垒山墙、台阶,不能洗石磨,不能浣纱捶布,不能刻字雕花,后来却发现是一块天上落下二三百年“以丑为美”的陨石。我任社长、主编,刊物油印,刊发校内同学习作,学校全力支持,与各地学校互相寄赠,邮票、信封等费用全额报销,油印所需的纸张、蜡纸、装订等全部由学校提供,还专门请一位向姓语文教师全程指导、顾问。我离校后,这个文学社及刊物停办了,我留了一整套《丑石》带回老家,与我的书放在一木箱中,蛀蚀雨漏,再找时已片纸无存,遗憾之至。唯一留下的,是一笔记本上还钤有“丑石文学社”红色印章,这是为方便与外界交流而通过学校刻印的。
在此之前,还有一次“贾缘”。2015年8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召开“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成立大会,贾平凹担任顾问并亲自参加。文彦群兄应邀参加,会前特意搜寻出十几本早期旧版贾著带到会场请签名。参会十几人,带书几百本,时间有限,贾平凹只在每本书上签“贾平凹”三个字,文彦群把这十几本签名本分赠给了各地书友,我是其中之一,得赠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人迹》。
还有一次商洛之行,去了贾平凹的故乡丹凤。车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会儿在山顶,一会儿到谷底,窄且险。去的一户人家住在深山里,一起住着有几户人家。房屋依山而建,在半山腰上用砖砌水池蓄水,纯粹的天然雨水,再接入各家农户。主人热情,给我们一行打荷包鸡蛋,一人一海碗。在我地,这是待人的高礼节,当地应亦然吧。离开之前,我们把车上一箱纯净水给了他们。之后好几年没有去过了,农户用水问题该是彻底改善了吧。去之前,宿商洛,通过书友介绍找到商洛文联大楼。昔日联系的李高信先生曾在这里工作、读写,而今已驾鹤西归,不禁怅然,在大门口拍照以记。
一梦三十多年,爱上阅读,因阅读结识了诸多书友、作家、学者,文彦群、胡竹峰,就是这样结缘的。有的结识多年,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学识、才情、毅力,给我勇气,给我希望,启我心智,督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