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新作《不装深刻》:“深刻的印象”不等于“深刻的思想”
北京日报

2024-09-20 10:43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许多年轻读者了解和谙熟梁晓声,是从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开始的,这部作品展现了梁晓声浓郁而深挚的平民情怀。近期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他的文化随笔集《不装深刻》。在这部关于人性观察和社会思考的笔记中,梁晓声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审思和对中外文学经典的新异解读,再次有力印证了他浓厚而真挚的草根情结和平民情怀,再度集中表达了他对“文学即人学”这一重要文学观的深透理解。

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梁晓声是有资格“深刻”的。但是,梁晓声给读者的印象却总是宅心仁厚、朴实温情。在随笔集《不装深刻》里,梁晓声意欲破除人们对“深刻”的执念和曲解,当然,这也是他多年生活、阅读、创作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成果。在从事写作四十多年后,被读者认为“思想挺深刻”的梁晓声反而对“深刻”一词有了新的认知:“我们读小说,看戏剧或电影,最习惯的评语是‘深刻’——当我们这么说时,实则意味着,在潜意识中我们试图表明自己也够‘深刻’,而我们不过是将‘深刻’之思想与‘深刻’之印象有意无意地混为一谈了。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获得的是‘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深刻’的思想。”他依循自己的阅读经验明确主张,西方类似《等待戈多》的作品已经将“深刻”表达得非常透彻精确,并据此反复强调,“人类社会需要文学艺术通过‘深刻’之印象,将‘深刻’之思想最大程度地深深‘刻’在人类的意识中。”在《不装深刻》新书发布会上,梁晓声进一步分享了对“深刻”的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逻辑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常常被自己的主观意识复杂化。这种对“深刻”内涵的彻底颠覆和重新界定,不仅反映了梁晓声对生活与文学内在关系的真实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不装深刻”理念的秉持与恪守。

在书中,作家对《阿Q正传》《羊脂球》《包法利夫人》等中外经典名作进行了解析和阐释,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优秀,并不是由于它们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了某种深刻思想,而是因为作家塑造的阿Q、羊脂球和爱玛等人物是真实可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些人物有着独属于自身的闪光之处。梁晓声有意识地规避了学院派的阅读模式,而以一种极具带入感的行文和语调,向读者传达了每部小说的艺术亮点和美学魅力,运用对不同经典作品进行比照阅读的方式,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贯穿整个文本、凝练鲜明主题的阅读示范。

梁晓声不仅在阅读上不再装深刻,即便在文学创作上同样思考了“装深刻”的负面作用:“每当我在创作过程中想要证明自己是有‘深刻’思想的,我塑造人物的初心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鉴于此,他鲜明地提出“抛弃故作‘深刻’的伪装,其实是自我解放思想,回归真实的本我”。这表明一个优秀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未曾经历以祛魅“深刻”而进行的自我否定,那几乎可以说这位作家就未曾成熟过。

相较于大时代大题材的文学书写,梁晓声更关注变革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以铺陈和叙写平凡人、普通人的故事,重新确立“文学即人学”的创作理念,且将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贯穿写作始终。他的文学作品深深触及社会现实,正面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聚焦照亮人性的善恶。而在文学创作之外,梁晓声也用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悉心赡养感恩父母,用心照顾帮衬兄妹……可以说梁晓声不仅把人性写进了文学作品里,而且写进了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他坚定地相信:文学有一种功能是“化人”,即“提升人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在《不装深刻》一书中,《人啊》和《从看动物到看人》两个章节共涵纳“人与天”“人与地”“关于人”“论——坏、恶、残忍”“叉扇尾蜂鸟的启示”“新加坡胡蜂”“鹤的残忍”和“群居织巢鸟的悲哀”八篇人文札记。这八篇札记不囿成宪、宏论迭出、剀切中肯、卓见发人,大都从人性角度剖析社会痼疾陋习衍生滋长的终极根源,通过述说历史故事、叩问古人灵魂、解析现实悖论、寻找人性出口,最大限度地抵达澄澈的心灵深处和阔远的精神界域,实现对珍存人类圣洁灵魂的人文世界的回归与守望。

梁晓声是一位学识广博、修养深湛的文坛大家,他以“不装深刻”的理念为统摄,系统分析了18、19世纪前后法国、俄国、美国、英国、德国的经典作品,特别是这些国家律动着现实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深入探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成就,以现代思维重新审视中西方经典文学,梳理和概括了以“一个男人为什么值得同情”为主题的法国文学发展脉络,回顾和盘点了以“人性的罪与罚”为要旨的俄罗斯文学演化过程,总结和提炼了以“女性精神的闪耀”为核心的美国文学嬗变历程,重温和归纳了以“爱的几种表达”为要义的英国文学变迁图景,回溯和萃取了以“思想大清醒者”为基脉的德国文学进化理路,回眸和揭示了以“被忽视的繁荣”为轴心的中国文学赓续逻辑。依照这一阅读指南的引领,人们按图索骥地欣赏中外文学经典,可以看到人性的多维面向,可以打开生活的多重维度,正如书中所写:“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