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09:26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意)亚历 文汇出版社
当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意大利小伙子厌倦了罗马的安逸,决定到中国来一场大冒险,无数有趣的事发生了。
从2016年到2022年,他学了中文,读了北京电影学院,在同学们的影片中扮演各国老外,在留学机构教意大利语,去影视基地当群演,在上海创建中文写作俱乐部,和旅途中认识的企业家去四川农村过年,把白酒当暖气,面对村民“在外国都是吃肯德基”的话语时努力忍住反驳的冲动。
他就是用中文写了本书的意大利人——亚历。
我和亚历相识于2022年夏天的北京,在一家我和朋友们常去的酒吧里。一位朋友说他能用中文写作且文章写得很好,我就关注了他的豆瓣,并对他发的一条广播印象深刻:如果你发现我坐在草地上喝啤酒,一定是因为北京90块钱一杯的精酿让我不想努力了。
这两年,亚历开了非虚构专刊,上了“一席”,今年夏天,他出书了,叫《我用中文做了场梦》。这本用中文写就的书语言简洁明快,文风生动幽默,作者不仅经历丰富,还有着非常有趣的观察和思考,譬如他对国产剧的观察:“中国的电视剧能创造一种独特的既和生活有关,又不反映现实的平行世界。”
身为老外,亚历经常被人们代入一种刻板印象,譬如当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他怎么来的,他说是从海淀打车来的,于是医生问:“你是不是约了太多中国女生?我遇到了很多像你一样的海淀白人,在这里上学,一约会就约了十几个女生。一下子太多,来得太简单,人就变得虚无了。”
刚认识亚历的时候,他说他在做模特,看了书才知道他尝试过那么多事情,去过那么多地方。我曾在欧洲学习生活三年,深感融入一种不同的文化是很困难的,无论在哪里,每个国家的人都更喜欢和自己的同胞抱团,如果你想真的跳出固有的生活,就要不断地“出走”。所以亚历在读语言班时就和隔壁的利诺一样,不和其他“老外”一起玩。他选择了一种更折腾的生活,今天在广州拍片,明天回到上海,然后又接到一个活儿要去广东……还有人专程把他从北京请到上海拍片,说是上海没有他那种卷发。
亚历试图贯彻“入乡随俗”的理念。在北京时,有位大哥经常和他兜售中医理论,于是他也开始尝试针灸推拿,以及“多喝热水”。长着一张白人的脸,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之一是可以演各国老外,坏处是无论汉语说得多好,永远不会被人当做自己人。但是当有人问他多大了,并劝说他“差不多了,是时候考虑定下来了”的时候,他觉得被当成自己人也有些麻烦。
在《何处才是家》这一章中,亚历说自己通过组织中文写作活动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也正是写作让很多豆瓣网友认识了他,还让他遇见了女朋友刘水。2022年,亚历被困于因疫情引发的“流动”,刘水在豆瓣给他留言,邀请他到海南待一阵子,成为他们缘分的开端。接到出版社写书的邀约以后,他们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途。
和一直在路上的亚历相比,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老中”:一次旅行最多两个星期,挣不到钱就焦虑,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有gap(间隔)。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住青年旅社,还想过去青旅做个前台,最终还是交了论文就回来找工作了。回国后因为参加英文写作小组认识了不少“Expat”(Expatriate,“旅居国外者”的简称,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从意大利朋友Gian Luca口中)。Gian Luca曾用英文写过一本书,写了他在中国的经历,我还帮他找过一个英语母语的编辑来润色,可惜书没能出版。
无论是亚历,Gian Luca,还是另一个我在跳海酒馆认识的,用中文夸我和我的“百京朋友们”是“当代鲁迅”的另一个意大利哥们儿,还是在使馆活动认识的意大利美女老师,中文都说得十分流利,让我对意大利人的语言天赋感到震惊——他们好像人均熟练使用中英意三种语言,在各种场合都可以和你丝滑地交流。
但其实不是的,只是精通中文的外国人走到我们面前了。不是每个老外都有勇气或者兴趣把中文学好,不怎么会中文的老外就只能在老外圈以及英文圈活动,还有可能因此遭到专门针对外国人的诈骗。我有两个保加利亚语外教都不怎么喜欢这点,因为Timitar在英文网站买手机被骗了,Mila说当地人总把她当成“有钱的美国女士”,卖东西给她都要卖得贵一些,所以她只会说一句中文——“太贵了”。
不同的Expat有不同的性格,亚历流利的中文和机智但不刻薄的调侃,将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在书中写到,中国就像老外的梦幻岛,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了,有的英国人做了20年雅思考官,因为不用备课就能拿到很好的薪水,所以20年如一日地享受生活,完全不用考虑“发展”的问题。还有的意大利外教因为不愿意学中文,无法融入中国的生活,又不喜欢在培训机构教意大利语,五年之后还是忍无可忍地回国了。
这段情节亚历描述得很黑色幽默:“他那天晚上抱怨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最荒谬的是说他在中国找不到爱情,因为人们都说中文。我刚听到还以为那是什么隐晦的比喻,像‘我们讲爱情的不同版本’,结果发现他是字面意思。”
这些年我愈发觉得用外语写作最难的不是语言,而仍在于写作本身: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何写自己身边的事,但又不显得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亚历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无疑,体育记者出身的他是很懂写作,也很懂幽默的。在2020年到2022年,亚历也曾身处疫情防控中,但依然在仔细观察与记录,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对于写作者而言非常宝贵的人生态度:热爱分享,敢于探索,勤于学习,认真观察,不自视甚高,不囿于成见。
正如意大利语文学译者陈英老师评价:亚历的文字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在讲述上也打破了某种隔绝,这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奇迹。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世界公民》,亚历回顾了他2014年第一次来中国报道南京青奥会的经历,正是中国人民对外国友人的开放友好,让他想要来到这片土地上。他提到和意大利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宿命论相比,中国人很有干劲。这或许也是中国吸引着世界人民来此的原因——和已经定型的欧洲相比,它仍是年轻的。
和亚历一样,我也是相信“世界公民”这一概念的人,希望中国与世界能继续拥抱这种开放,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隔绝。